•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專家:美國釋放錯誤信號 將中東推向衝突深淵

2018-05-17 15:57: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孫德剛:美國釋放錯誤信號 將中東推向衝突深淵

  5月8日,特朗普政府宣佈退出伊朗核協議,隨後美國財政部宣佈對伊朗央行行長賽義夫等人追加制裁;5月14日,在以色列建國70週年之際,美國駐以使館遷到耶路撒冷的計劃正式落實,引發加沙暴力衝突,當天近6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2000人受傷。特朗普政府向盟國開出“空頭支票”,使之奉行強硬政策,釀成了中東地區的悲劇。

  奧巴馬時期,美國奉行平衡的中東政策。通過改善與阿拉伯世界的關係、促進巴以和談、簽訂伊朗核協議等,推動美國全球戰略重心從中東轉向亞太地區。特朗普擔任總統後,美國仍維持在中東的超脫政策,不願意為中東事務投入太多的政治和外交資源,並減少對中東的經濟援助。然而,令美國政府感到不安的是,俄羅斯和伊朗等非西方力量,通過打擊“伊斯蘭國”、幫助巴沙爾政府收復失地和參與中東安全治理,趁機填補權力真空。甚至美國在中東唯一的北約盟國——土耳其也響應俄羅斯倡議,啟動俄羅斯—土耳其—伊朗“阿斯塔納進程”,形成了統一戰線。

  隨著美國和西方在中東事務中被邊緣化,特朗普政府日益感到焦慮,不得不重構在中東的聯盟體系,通過扶植代理人來遏制俄羅斯和伊朗的擴張勢頭。

  2017年,特朗普擔任總統後首次國際訪問便選擇了沙特和以色列。在海灣地區,美國與沙特簽訂1100億美元的軍火銷售協議,使沙特和阿聯酋成為對抗伊朗的“急先鋒”。在地中海東部地區,美國把以色列打造成“橋頭堡”,向以色列提供F-35戰機,並把在以的柔性軍事存在升級為剛性軍事基地,默許以色列越境打擊敘利亞境內伊朗軍隊的設施。在中東北部地區,特朗普政府默許土耳其越境打擊,在敘利亞阿夫林等地區建立緩衝帶,打擊敘庫爾德武裝——“人民保衛部隊”。美國此舉旨在離間土耳其與俄羅斯的關係,今年4月,美、英、法空襲敘利亞政府的軍事目標,埃爾多安政府宣佈支援就是一例。

  通過一系列雙邊與多邊合作,特朗普向沙特、以色列和土耳其等中東盟友提供了“慷慨支援”,美國的中東聯盟體系已被重新激活,奧巴馬時期美國與沙特、阿聯酋、卡達、約旦、以色列、土耳其的冷淡關係已成為歷史。儘管這些國家之間存在分歧,難以形成“中東版北約”,但客觀上成為特朗普政府干預中東事務的抓手,在特朗普政府對中東投入的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美國仍能夠維持在中東的影響力。

  特朗普放棄奧巴馬時期在中東的“平衡政策”,堅定維護美國中東盟友的核心利益,也出於美國選舉政治的需要。美國與沙特、阿聯酋和卡達等簽訂軍火協議,促進了美國軍火“去庫存”;美國提出2000億美元的基建投資計劃,沙特主權財富基金隨即表示願意投資400億美元。今年是美國中期選舉年,特朗普向國內選民顯示:美國在中東的盟友不是累贅,而是重要資産:無論是軍火生意還是投資美國基礎設施,中東盟友都能給美國民眾帶來可觀的就業機會。

  特朗普把俄羅斯、伊朗、敘利亞巴沙爾政府、黎巴嫩真主黨和哈馬斯等推到“中東地區體系”的對立面,拉幫結派,製造對立,人為把中東地區分成了“親美”與“反美”兩大陣營,引發了中東地緣政治衝突的教派化和冷戰化。在“後伊斯蘭國”時代,中東地區的主要矛盾從“恐怖與反恐”轉向“地區領導權之爭”。美國向盟友發出了錯誤信號,導致中東地區力量之間陷入嚴重的安全困境,伊朗核問題、葉門內戰、巴以問題、敘利亞衝突和庫爾德問題等相互疊加。受此影響,中東地區國家權力爭奪的常態化,中東地區格局的多極化和中東軍備競賽的白熱化,正一步步將中東推向衝突的深淵。(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