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在中東動作頻頻 美國究竟在下怎樣一盤棋?

2018-05-07 10:49: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最近,在中東問題上,美國動作頻頻。特朗普將在5月12日宣佈對伊核協議立場,新任國務卿蓬佩奧首訪選擇了中東三國,美國正在考慮從敘利亞“金蟬脫殼”……這一系列新動向,看似一顆顆孤立的“棋子”,實則是美國在中東布設的一盤棋局。

  發難伊核協議 實為遏制伊朗

  隨著美國宣佈“修正”伊核協議的“大限將至”,伊核協議是廢是留,備受國際社會關注。

  特朗普上臺至今尚未詳細闡述美國現政府的中東政策,卻在伊朗問題上大費周章,更把伊核協議作為標靶。有分析稱,在美國現政府眼中,中東亂局似乎已簡化成伊朗問題。作為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政治遺産”之一的伊核協議,就成了遏制伊朗的不二之選。

  特朗普對伊核協議“發難”,根本原因在於對伊朗在中東地區日益攀升的影響力非常憂慮。特別是伊朗的彈道導彈研發,觸動了美國原本就高度緊繃的神經,因為這關係到伊朗核彈的遠端投射能力和實戰能力。

  儘管國際原子能機構多次認定伊朗忠實執行了伊核協議,但美國的核心關切並非伊朗執行與否或執行力度如何,而是該國的地區影響力不斷上升———在這個問題上,彈道導彈正是一個重要的切入口。

  特朗普期望以伊核協議為突破口,重新遏制伊朗。

  依靠中東盟友 維護自身利益

  4月底,為安撫中東盟友,特朗普委派新任國務卿蓬佩奧出訪了沙特和以色列。儘管在許多方面與美國分歧依舊,但沙特與以色列高度贊成美國對伊朗的強硬立場。

  以色列與伊朗,有著不可調解的國家矛盾;沙特與伊朗是地區勁敵,爭奪地區主導權,在很多問題上分歧嚴重。美國不斷拉攏兩者,成為自己在中東最大的盟友,共同遏制伊朗,構築自己的中東新戰略。

  就在與蓬佩奧會談後的第二天,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發表電視講話為美國站臺,給出伊朗就核項目“説謊的證據”。這被認為是以色列在為特朗普放棄伊核協議打前奏。不僅如此,面對來自伊朗的威脅,沙特與以色列已從“長期敵視”走向“抱團取暖”。

  從敘“金蟬脫殼” 希望亂中取利

  美國官員曾表示,特朗普政府正向沙特等國尋求幫助,希望組建聯合部隊,替代美國在敘利亞境內的軍事力量。

  4月17日,沙特外交大臣朱拜爾宣佈,沙特主導成立的“伊斯蘭反恐軍事聯盟”擬向敘利亞派遣聯合部隊,用以打擊“伊斯蘭國”武裝。5月4日,埃及外長舒克裏稱,將在敘利亞部署一支由阿拉伯國家組建的軍隊,並已就此事開啟正式商談。

  不難看出,特朗普急於從中東熱點問題中抽身。事實上,特朗普的這一想法已經被一些西方媒體稱為“2.0版的中東退出戰略”。正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田文林所説,目前對美國來説,敘利亞已經成了“雞肋”:繼續留下來,油水不大;完全退出去,又有點不甘心。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美國想出了讓沙特等地區盟友“接盤”的主意。這樣美國既可以金蟬脫殼,節省人力物力投入,也能保住在敘利亞的影響力。

  美國要組織一支由阿拉伯國家組建的軍隊,其中包括沙特、埃及、約旦、阿聯酋等國。有分析稱,特朗普這麼做,就是為了激化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矛盾,以便打代理人戰爭。一旦沙特為首的遜尼派和伊朗為首的什葉派真的打起來,美國便可坐收漁翁之利。

  伊核問題、伊以對峙與敘利亞亂局一道,成為中東大國角力的一個縮影。關於未來中東的局勢發展,中國軍事專家宋忠平認為,新的博弈將會圍繞伊朗與沙特、以色列同盟之間的問題展開,不排除上升為兩大政治集團之間的博弈,即俄羅斯、伊朗、敘利亞與黎巴嫩真主黨形成同盟,與美國、以色列、沙特以及部分阿盟和北約國家組成的同盟之間的博弈。

  當前,中東局勢動蕩複雜,與多年來美國在中東的所作所為大有干系。一國的任性與功利之舉,只會使中東地區動蕩的局勢更加緊張。

  (綜編:畢秋蘭 文字綜合來源:新華網 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考消息等)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