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麻醉聖手羅愛倫:60年矢志不渝 甘做手術臺上的幕後英雄

2018-05-09 11:37: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這是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的羅愛倫教授常説的一句話。在她看來,麻醉醫生是外科領域中的內科醫生。當接到病人時,要仔細研究病情,關注術前準備,要對每一位患者認真負責。羅愛倫是中國麻醉學科的先行者,被醫療界稱為“麻醉聖手”。懸壺六十載,桃李滿天下,她用一生敬業奉獻,詮釋一代大家的卓越風範。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麻醉剛剛起步,靠著一個聽診器、一個血壓計,羅愛倫開始了自己的麻醉生涯。然而,當時全身麻醉等技術還是一片空白,為此她多次出國深造,一步步將世界先進技術引入中國,為我國麻醉學的臨床、科研及麻醉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等作出了巨大貢獻。

  1989年5月,在羅愛倫和一批老專家的倡導下,麻醉科正式成為獨立臨床科室,為中國麻醉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她對複雜、疑難病例的圍術期麻醉管理及搶救等造詣深厚。積極倡導循證醫學,重視術前對病人重要臟器功能及整體生理狀態的評估,強調麻醉用藥的精心選擇及麻醉方案的個體化設計。不斷引進國外先進的麻醉方法和管理模式,創建了一整套安全有效的方法體系,極大地提高了疑難危重病人圍術期的麻醉管理水準,降低了麻醉死亡率。

11

  羅愛倫在許多疑難雜症和高危患者治療領域進行創新性研究,引領了我國麻醉學科的快速發展。惡性高熱(MH)是一種具有家族遺傳性的亞臨床肌肉病,可由揮發性吸入麻醉藥物和琥珀酰膽鹼所觸發,表現為骨骼肌強直收縮、橫紋肌溶解及多臟器功能衰竭。1994年,在協和醫院發生了第一例:一位14歲男孩在術前麻醉誘導中突發血氧飽和度下降,體溫快速升到42度,出現呼吸衰竭,血液檢查報鹼性磷酸酶高,搶救無效死亡。自此,羅愛倫借助各種學術大會向全國宣講,讓中國麻醉醫生了解並重視MH。她牽頭創建了一個中國惡性高熱篩查網,為全國麻醉同行提供幫助。當時中國MH死亡率高達73.5%,羅愛倫帶領學生開展研究,在國內首次建立“中國人骨胳肌離體收縮實驗方法(咖啡因-氟烷試驗方法)”,用於診斷經麻醉誘導後出現MH獲成功。研究同時證實國人攜有MH易感基因,這一發現對術前篩選易感病人、加強術中監測、採取快速有效的搶救措施、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羅愛倫

  雖已是國內資深專家,多年來,羅愛倫始終堅持只看掛號費便宜的普通號。從醫56年,羅愛倫為無數患者解除病痛,也為中國麻醉界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精英。1987年起,羅愛倫擔任協和醫院麻醉科主任13年,積極為科內青年醫師創造出國進修機會,資助他們出國進修,使協和麻醉科成為全國擁有博士學歷的青年醫師最多的科室,也是青年醫師出國深造機會最多的科室。在她的精心打造下,麻醉科擁有國內最強大最完整的人才梯隊。

  作為中國麻醉學科領軍人,她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極大地提高了我國麻醉學科在國際麻醉學界的地位和聲譽。在她的領導下,全國麻醉學界團結協作,學術氣氛空前活躍。因對中國麻醉學事業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羅愛倫被英國皇家麻醉學院授予榮譽院士稱號。

羅愛倫

  “病人手術不疼,他不會記得你。疼了他可能會記你一輩子。我希望這一輩子,沒有病人能記得我。”如今,羅愛倫依舊矢志不渝,甘做手術臺上的幕後英雄。她退休多年,雖歷經了多次腦梗,卻克服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等困難,經常堅持來醫院上班,風雨無阻。她説,“只要我能工作一天,我就要回報協和,回報國家。”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