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曙群:從扭螺絲的小鉗工到航太特級技師

2018-05-05 14:12: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在上海航太八院的一間廠房裏,一項重要的實驗即將開始,兩個重達八噸的對接機構,將模擬飛行器在太空中對接的整個過程。這是一項新的挑戰,研發人員要將對接機構的使用壽命從天舟時代的兩年,延長到空間站時代的十五年,從而滿足未來中國空間站在軌運作十年以上的需要。

1

  模擬飛行器在太空中對接(視頻截圖)

  王曙群,國內唯一的載人航太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中國航太特級技師。和航太打了30年交道,從一個技校生成長為航太特級技師,他牽頭研發了50多套專用裝備,獲得5項國家發明專利。

  20多年前,他還只是一個扭螺絲的小鉗工。1995年,技校畢業六年的王曙群,在全廠技能比武大賽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績,出色的表現,讓正在組建的對接機構産品的研製團隊向他敞開了大門。那時的王曙群年輕氣盛,信心滿滿。

1

  王曙群舊照(後排左二,視頻截圖)

  然而,現實卻遠非王曙群想像的這麼簡單,由於國外對航太領域嚴格封鎖,沒有任何技術、經驗可以借鑒,王曙群和團隊參照一台簡單的原理機,用了9年時間才打造出了我國第一台工程化的對接機構。

  “生産完成的時候,我們感覺信心很足,但是一做實驗,我感覺我們是受到了巨大的打擊。全是問題。”

  在對接機構中,12把對接鎖是核心部件。為了保證對接、分離成功,這12把鎖必須要做到同步緊鎖、同步分離,一絲一毫的偏差,都有可能造成飛行器飛行姿態的嚴重變形。而王曙群團隊打造的首臺對接機構,分離姿態屢屢出現無規律的嚴重偏差。

1

  王曙群在大量的數據中不斷試錯(視頻截圖)

  問題出在哪?面對數萬個零部件,上萬米的導線,問題搜尋如大海撈針。

  “找不到原因的時候實際上是最痛苦的,四五次無效勞動了之後,人的心態會發生很大的一個變化,會懷疑這件事情是不是自己能力能夠達得到的程度。”

  那段時間,王曙群就像著了魔,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試錯,每天想的都是公式、數據、演算法。這對於技校畢業的王曙群來説,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1

  王曙群(右一)與同事研看圖紙(圖片來源:央視網)

  此後一年多的苦苦摸索,王曙群和同事們邊裝配、邊調整、邊試驗。在150多萬個數據中,王曙群終於發現,控制鎖鋼絲繩的張力變化導致了鎖的不同步,他迅速提出了方案,一舉解決了對接鎖同步性協調的難題。一個難題解決了,另一個難題又來了,在研製的十六年時間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成了王曙群工作的常態。

  2011年11月3日,王曙群團隊十六年的努力迎來了最終的大考,淩晨1時36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順利完成首次交會對接,被稱為美麗的“太空之吻”。這個“太空穿針引線”的超高難度動作,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1

  空間交會對接模擬畫面(視頻截圖)

  從2011年開始,中國航太陸續完成了7次太空交會對接任務,王曙群帶領的“航太空間機構工作室”團隊,也先後完成了論文15篇,申報專利5項,為企業培養了42名高級工人,17名技師。而最讓王曙群自豪的,是對接機構實現了完全的自主可控。

  “99%以上的東西全是我們自己掌握核心技術的, 我們的産品現在去交匯對接,我們可以達到一百分。”王曙群驕傲地説,“我們永遠是在探索未知的世界,但這就是我們的夢想,航太人有一句名言: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們的探索永無止境!”

  如今,王曙群的團隊不但承擔對接機構的任務,還投入到了月球車、衛星系統以及後續空間站眾多機構的研製中。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