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

2018-04-18 15:50:00
來源:新疆日報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把基層治理同基層黨建結合起來,拓展外來人口參與社會治理途徑和方式,加快形成社會治理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良好局面。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重視基層組織建設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取得的一切勝利,都是高度重視抓基層打基礎的結果,這是我們黨的一個重要法寶,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棄。

  我區各族幹部群眾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要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穩疆安疆的長遠之計和固本之舉”的囑託,立足各自崗位,不斷夯實基層基礎,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不懈奮鬥。

  夯實基層基礎 加強基層治理能力

  近年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先後投入8.9億元,連續實施陣地建設年、陣地達標年、功能拓展年、村級陣地“5+2”工程,新建、改擴建村(社區)辦公場所532個,村級陣地標準化達標率達到95%。全面提高村(社區)辦公運轉等6類經費標準,增強了崗位吸引力,提高了基層幹部紮根基層、服務基層的熱情。

  “通過建立社會治理的投入保障機制、服務群眾機制、規範運作機制和隊伍培養機制,我們常態化開展‘兩個全覆蓋’住戶群眾工作,並印發《自治州各級幹部職工常態化住戶工作實施方案》,各縣市四套班子包聯整頓105個後進村(社區)。”伊犁州黨委組織部基層辦主任汪明洋説,“通過多措並舉,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在基層,把基層治理同基層黨建結合起來,推進維穩措施在一線落地、社會治理在一線加強、群眾工作在一線深化、脫貧致富在一線推進、民生實事在一線落地、工作作風在一線轉變。”

  過去一年,和碩縣20個村黨支部升格為黨總支,79個村民小組中成立黨支部67個,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實施“萬千百培養工程”,儲備入黨積極分子後備人選465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206名,著力打牢基層組織人才基礎。

  和碩縣委組織部副部長代力格爾説:“我們將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訪惠聚’駐村工作為抓手,以做好群眾工作為重點,謀劃部署基層各項工作,集聚力量,建強堡壘,為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提供堅強保證。”

  強化黨組織作用 以黨建促進社會治理

  “轄區18家單位的主要領導,只要是黨員都是‘大黨委’委員,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讓我們開展工作省心省力。”水磨溝區七紡片區管委會北山社區主任鬱芳芳説,“在‘大黨委’的基礎上,我們成立了五個網格黨支部,在基層開展惠民服務、宣傳教育、共駐共建、民族團結等多項工作,實現了精準管理、精準服務,不斷提升群眾生活幸福感。”

  要開展好基層治理,就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這個戰鬥堡壘的積極作用。近年來,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紮實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制,持續強化街道社區黨組織在區域內各項事務中的領導、統籌、協調功能,全力構建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以社區黨組織為基礎,轄區單位黨組織共同參與的區域化黨建工作新局面,促進社會治理水準的不斷提升。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二道橋片區固原巷社區堅持以“黨建+”工作體系為統領,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以社區陣地建設為“龍頭”,完善各陣地功能,提高社區整體服務水準和服務品質。特別是在“黨建+四個陣地”的建設過程中,以“民族團結之家”“語言夜校”“六點半課堂”“婦女之家培訓基地”為活動載體,讓轄區各族幹部群眾在社區黨員幹部的帶領下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讓未成年人在課餘時間充實自身,讓流動婦女有事可做,有錢可賺,贏得了各族群眾的信任和點讚。

  “我的孩子自從參加了社區組織的‘六點半課堂’,在社區黨員幹部的幫助下普通話大有長進,學習成績也有很大進步,得了不少獎狀呢!”社區居民烏布力艾撒 阿塔伍拉豎起了大拇指。

  社會治理人人參與人人盡責

  房屋年久失修、管網老化嚴重、地下室漏水……曾經,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爐院街片區棉花街111號6號院有很多讓人頭疼的問題。為了動員更多的人參與到社區管理中,凝聚社會合力,加強社會共治,讓群眾共用社會治理成果,2013年,在社區的幫助下,這個無人管理院落成立了業主委員會,任命了樓棟長、資訊員,有了保潔員,不僅院落的環境面貌得到了極大改善,在共建共治基礎上形成的團結力和向心力,讓其在2016年成功創建為爐院街片區民族團結大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拓展外來人口參與社會治理途徑和方式,加快形成社會治理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良好局面。在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中,首先要調動群眾的內在潛力,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做好無人管理院落的自我管理,保障各族群眾的權益。”爐院街片區管委會棉花北街社區黨總支書記葉維光説,“今後,我們還將加強探索,爭取讓轄區內的另外兩個無人管理院落走上規範化管理的道路。”

  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除了完善群眾自治制度,還要發揮好志願者隊伍等群團組織的作用,在烏魯木齊市天山區二道橋片區福壽巷社區,遍地開花的志願者服務隊,已經成為一道最美的風景。

  每週有6天時間,福壽巷社區的“六點半”課堂裏都會出現帕提姑麗 熱合曼的身影。這個來自英吉沙縣的鄉村雙語教師,如今以一個志願者的身份,教社區的流動人口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看到社區有那麼多志願者,我也想參與進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課後我們還參加了‘民族團結一家親’、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等活動,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

  紅白喜事協會、銀齡志願者協會、環保志願者協會、便民志願者協會、扶貧幫困志願者協會、學雷鋒志願者協會……在福壽巷社區,流動人口廣泛參與到志願服務中,深入轄區各個居民院落、商業門店開展義務宣講、勸導文明出行、參加義務勞動、勸阻市民的不文明舉動,在細小處、平凡中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們的點滴行動感動了身邊人,也溫暖了這個城市。

  (新疆日報記者趙春華、夏青、巴州記者站楊曉東、伊犁記者站史雪紅,通訊員牛麗凈、池洋洋采寫)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