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別再迷信了!兩院士:中國常見癌症治療水準並不遜於美國

2018-04-16 10:27:00
來源:北京晨報
字號

  別再迷信了!癌症出國治是誤區

  兩院士:中國常見癌症治療水準並不遜於美國

  我國癌症患者平均五年生存率僅為30%左右,這個數字還不到美國的一半,篩查發現晚成為主要原因。針對出國治癌的説法,昨日,腫瘤防控院士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中國科學院院士赫捷均予以現場駁斥:“國外治療是誤區,中國常見癌症治療水準並不遜於美國。”

  5年生存率僅三成

  昨日,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指導,國家癌症中心、中國抗癌協會、中國癌症基金會主辦,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承辦的“2018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活動”正式啟動。此次活動的主題為:“科學抗癌關愛生命——抗癌路上你我同行”。旨在幫助癌症患者正確認識癌症與醫院和社會各界攜手努力戰勝病魔,提高生存率。腫瘤防控院士高峰論壇、百名專家現診、健康大講堂、防癌健康查體、科普宜傳、專業諮詢等活動也同時進行。

  國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兼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赫捷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程書鈞、林東聽共同出席了腫瘤防控院士高峰論壇。

  程書鈞院士介紹,2014年我國有380萬例新發惡性腫瘤,每分鐘7個人被確診為癌症。按照最近幾年的報告,西方國家的主要腫瘤發生和死亡率開始有所下降,而我國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還在緩慢增長,預計這種趨勢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據其介紹,目前我國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在30%左右,而發達國家達到了70%至80%。

  篩查診斷晚是主因

  談到癌症治療效果和生存期的問題,程書鈞談到,我國患者生存期短主要原因在於目前我國還處在發展階段,腫瘤患者中相當一部分人發現已處於中晚期,到院就診的許多患者甚至已經出現了腫瘤的轉移,而目前的醫學技術征服這種已經發生轉移的腫瘤,還有相當的難度。這是未來面臨的一個非常重大的挑戰。

  另外,癌症發病率在我國緩慢增長的趨勢,一方面與我國人群整體壽命的增長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有關,另外一方面,社會大環境和家庭小環境的污染,促使一部分腫瘤發生率增高;此外,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改變,比如長期攝入過度高脂肪食物會導致結腸癌腫瘤發生的可能性增高。

  為此,他提醒公眾,預防癌症核心的問題之一是改善生活方式,培養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

  迷信國外治療是誤區

  針對一些經濟條件好的人患癌後首選去歐美等發達國家治療的情況,孫燕院士表示,在中國得了癌症到國外治療其實是誤區。他解釋説,在新藥研發方面我國的確是與美國有差距,但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國常見癌症的治療水準並不遜色于美國。他舉例説,像食管癌、鼻咽癌、肝癌等,這些腫瘤在歐美國家比較少見,國外醫生的臨床經驗遠遠不及我們國內醫生豐富。

  赫捷院士也談到,目前,我國像中科院腫瘤醫院這樣的“國家隊”醫生的診療水準很多是高於發達國家的,因為我們臨床經驗豐富,經手的病例更多,“我們的普通醫生一年做的手術量,是很多外國醫生一輩子都達不到的數量。”此外,國務院宣佈進口抗癌藥零關稅後,國內診療的優勢更加明顯。(記者 徐晶晶)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