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川西氣井“急診醫生”鄧遠平:把手裏的活兒做到極致

2018-03-29 16:00: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新華網德陽3月29日電(聶晨靜)拇指1公分、1拳頭10公分、“一拃”20公分,不用工具,眼睛一看,手一摸,就知道各種採氣設備零件的尺寸。這是中石化西南石油局採氣首席技師鄧遠平多年練就的“絕活”。

  “以手作尺”排患搶險

  作為一名“油二代”,鄧遠平從3歲起,便跟著從事石油地質勘探工作的父親在野外奔波。老一輩石油工人的奉獻精神,讓這份工作在幼小的鄧遠平心中,幾乎等同於“偉大”。

  1987年7月,19歲的鄧遠平從技校石油鑽井專業畢業後,進入十一普五零零四井隊,成為了一名鑽井工人。“我這輩子既然幹了這一行就要把它幹好,最好能成為技師。”如今已成為採氣首席技師的鄧遠平,向記者這樣回憶自己的入行“初心”。

  而他的成長經歷,也充分印證著這份初心。“凡是跟我行業有關的技術和技能,我都會用心去學。”在當鑽井工時,鄧遠平利用業餘時間,自學了內燃機、機械修理等方面知識,這些為他成為採氣工後處理井內事故,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2012年,新場氣田某氣井發生採油樹刺漏險情,鄧遠平受派參與搶險任務。在無法用肉眼觀察險情的情況下,他利用自己的技術和經驗,在齊小腿深的水中,用手摸出閥門的型號、扣型,便立即制定了搶險方案,馬上組織實施搶險,僅用了5分鐘便排除了險情,確保了井口安全。

  “這也不是什麼很難的事情。”對於“以手作尺”這門絕活,鄧遠平謙虛地説,他用尺寸量過自己的手指,只要平時工作時,用心去感受每個零件的尺寸,然後去分析去記憶,就很簡單。

  無數經驗的累積,使鄧遠平成了遠近聞名的“採氣專家”。雲南採氣廠某氣井在開井過程中發現二級節流失效,壓力不可控制,經積極“搶救”,故障仍無法排除。鄧遠平臨危受命趕赴現場,在途中,他只通過電話了解具體情況,便初步判斷出事故的原因,很快在車上制定了處理方案,大大縮短了搶險時間。

  “瓦哥”的創新之路

  長期立足天然氣採輸生産崗位,鄧遠平先後研製出技術創新成果近60項,其中14項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談起最令鄧遠平自豪的創新成果,他打開了話匣子,源源不斷跟記者分享他的故事。

  “氣井採油樹一旦發生刺漏,常規做法是用泥漿壓緊,拆掉上面的採油樹,然後更換新的採油樹。這樣耗時費力耗資金,還可能污染油氣層。”這是纏繞在鄧遠平心頭多年的一個困惑,能不能用一種簡單的方式,花錢不多、費力不大,就把刺漏堵住?“我就一直在琢磨,前後將近用了十年的時間。”

  經過不斷實踐探索,鄧遠平和他的團隊設計出一種採油樹抱箍,利用自製卡箍專用設備註入金屬粘合劑成功解決了3口井底法蘭刺漏問題,避免了停産壓井更換採油樹,節約費用近3000多萬。

  放噴防噴筒,是另一件讓鄧遠平引以為傲的專利。他介紹,採氣過程中需要安裝一個放噴的裝置,利用井內的壓力把冰和水合物排出去,為了避免在這一過程中對環境造成污染,就需要挖一個大面積的放噴池,裏面做防噴處理。

  “我設計的這個放噴防噴筒,可以控制方向,壓力降低80倍,放噴池使用面積可以降低70倍,大概4個平方米就可以,大大節約了土地資源。”

  鄧遠平對記者説,自己從小就喜歡琢磨、動腦子。讀書時,有一次和同學們散步經過一家磚瓦廠,大家都很好奇瓦是如何做出來的。曾經觀看過磚瓦製作過程的鄧遠平就試做了一次,並且成功了。自此,技能操作一把好手的鄧遠平收穫了外號“瓦哥”,如今還經常被徒弟們親切稱為“瓦大師”。

  人才培養薪火相傳

  鄧遠平至今記得對他的職業生涯産生了重要影響的一位老師傅。那是1995年,年輕的鄧遠平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件自己無法處理的小事故。當時一位老師傅來了,很簡單利落就處理得非常到位。

  鄧遠平很欽佩,細心的他觀察到,老師傅身上背了一個小挎包,處理現場時快速從包裏拿出合適的配件。“從那之後我就學習到了。以後出去作業時哪些配件容易磨損,我平時就蒐集常用的配件放進包裏,需要的時候就可以及時拿出來。”

  這份薪火相傳,鄧遠平的徒弟、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蔡明川也有切身體會。他説:“師父對工作的執著,授業解惑從不吝嗇,一直在一線不斷付出的精神,為我的工作提供了航標。”

  2012年,西南石油局技能人才工作室成立,鄧遠平被聘為主任,組建了33人骨幹團隊。他先後帶出100余名徒弟,其中1人獲“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稱號,1人成為西南石油局技術專家,1人獲“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

  一人進百步,不如百人進一步。鄧遠平和工作室團隊利用業餘時間查閱大量資料,編寫專用教材,每年授課150多學時,為油田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技能人才和青年後備人才。 2017年底,其所在的工作室被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示範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稱號。

  “工匠就是把手裏的活兒做到極致”

  2016年,鄧遠平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8年1月被評為首屆“四川工匠”。既然幹了這行就要把它幹好,是鄧遠平用了半輩子詮釋的“工匠精神”。在他看來,“工匠”並不是一個難以企及的境界,而是立足崗位,“把手裏的活兒、該做的東西,做到極致,做到最好”。

  務實工作,追求完美,也是身邊人對鄧遠平的評價。他的同事羅廣祥對記者説,一顆螺栓上多緊,抹多少潤滑油,“‘首席’都反覆實踐,確定一種最完美的方法和標準”。讓他印象深刻的是,鄧遠平曾利用下班時間,通過一口井一口井地調試,排除處理了70多口老型號採油樹氣井的隱患問題。

  從一名鑽井工、採氣工到採氣首席技師,從業三十余載,鄧遠平“對症下藥”處理氣井各類突發情況百餘起。經歷過命懸一線的生死時刻,也曾三天三夜無法安睡,但他始終沒有停下為川西數千氣井“把脈”“診斷”的步伐。他説,身為一名技師,能夠在現場解決問題,能夠為行業傳道解惑,是他最自豪的事。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