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修腳專家”王建生:四十年,他仍在路上

2018-06-13 14:10:00
來源:中工網
字號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1976年9月,隨知青返城,王建生也從農村回到了城市。在那個工人備受推崇的年代,王建生怎麼也沒想到自己不但沒有同許多人一樣分配到工廠,反而被分到了清華池浴池做修腳工。當時對修腳行業頗有偏見的他不曾料到自己竟然在這樣的崗位一幹就是四十年。這四十年他沒有虛度光陰碌碌無為,而是打磨技藝,將修腳這項傳統手藝做精、做專,並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報到後,他曠工46

  在傳統觀念影響下,王建生覺得修腳這是伺候人的工作,低人一等、被人看不起,心裏始終接受不了這個工作。尤其看到別的同學被分到了工廠,穿上勞動布的工作服,心裏更加不是滋味。

  第一天被領到清華池報到的王建生沒有想到自己不但被分到了浴池,帶他的師傅竟然還是個修腳工。得知自己要跟著兩位修腳師傅工作的王建生愣了半天沒有反應過來。之後他回到家,一個半月沒有到單位上班。

  王建生説,這一個半月,他找到分配工作的領導,每天領導一上班他就跟在人家後面要求換工作,比上班還準時。當時他特別恨那個領導,但現在回想起來其實要感謝人家,如果真的給他換了工作,可能他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一個半月的時間,領導的固執以及家中母親的嘮叨讓王建生覺得不如去試試。

  四十年前的修腳室各方麵條件不比現在,恰此時婦女解放雙腳不過三十年,當年的“小腳老太太”尚存,應了那句“老太太裹腳布又臭又長”,這讓本就通風條件差的修腳室裏面氣味難聞,用王建生自己的話説是“一進去熏得腦袋疼”。很長一段時間,王建生雖然按時上班,卻每天坐在大廳裏,不入修腳室一步。直到一天看見一個哭著進來卻笑著離開的小女孩,感到震驚的王建生才對修腳産生了興趣。

  王建生説,那天他坐在大廳裏,看到一個中年婦女拉著一個小女孩走進來,小女孩哭得很厲害,既痛苦又害怕。然而就在她們走進修腳室之後不久,小女孩的哭聲停止了。好奇的王建生終於走進了修腳室,看到師傅舞動的修腳刀和小女孩兒的笑臉,他頓生羨慕之情,默默跟著師傅學起了修腳技術。

  受傷顧客的鼓勵讓他決心勤學苦練

  練推手、削竹片,手指起泡起繭子,手上儘是血口子,王建生堅持下來了。如今的王建生説到教徒傳藝仍舊強調削竹片這項基本功。他説這是練習指力,手指一定要有力量。

  已經61歲的王建生如今已榮獲多項榮譽,但年輕時的他仍不免犯錯。練了大半年基本功後他開始實操,做“平活”,即修腳墊、趾甲這類最簡單的活兒。那段時間師傅幫助找來他的老主顧、老朋友給王建生當“腳模”。儘管師傅鼓勵惴惴不安的王建生告訴他“沒事兒”,可還是出事兒了。

  給一位患有腳墊的客人修腳時,王建生一刀下去直接給人家腳底開了大口子。看著血“噌”地冒出來,他當時就傻眼了,幸虧師傅過來補救。至今他依舊記著那位客人臨走前的一席話:“現在的年輕人能學這行不容易,你只要堅持下去,一定能學好手藝。我今後還要找你。”客人暖心窩的話讓他深受感動,下定決心勤學苦練,一定要學好這門技術,成為師傅那樣受顧客歡迎的修腳師。師傅們的精心傳授加上自己的用功,王建生的修腳手藝漸漸在清華池能獨當一面了。

  1980年,王建生在北京市開展技術大練兵活動,獲得了北京市技術操作能手稱號。接著,他先後於2003年舉行的北京市首屆技能大賽上捧得金獎並榮獲北京市勞動技術能手;同年獲國家資格認證的特二級技術職稱,成為當時我國最高級別的修腳技師;2004年榮獲“北京市勞動技術能手”;2005年經考核又獲得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員資格;2008年榮獲“北京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技師”;2009年獲得高級修腳技師職稱,首位享受北京市政府津貼的高級修腳技師;2010年榮獲中華傳統技藝技能大師稱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2011年榮獲“北京市商業服務業中華傳統技藝技能大師”;2016年北京市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2016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6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等。這些榮譽見證了四十年來王建生的成長。

  他常説“幹好修腳這一行,先得熱愛,其次才是技術。”“修腳刀無情人有情,修腳不是修機器,要讓病人感受到溫暖。”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