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軍工代表”胡明春:造三軍之眼 鑄國之重器

2018-03-16 15:38: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為戰鬥機擦亮戰鷹之眼;為中國首艘國産航母配備雷達;護送天舟一號進入軌道,撕掉隱身飛機外衣;從“星”高度俯瞰大地……翻閱大事件,大國重器製造者代代創奇跡。

  今天,他們中走來了新時代的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所長胡明春是光榮的一位。

  首次履職,他聚焦“軍民融合”戰略。

  他説:“我要把軍工科研所的廣大幹部、職工的意見和建議帶上來,期待國家能在深化國防科技工業改革、深入實施創新驅動和軍民融合戰略方面,從國家層面多出一些具體政策,集中力量乾大事,讓我們這些大院大所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發揮更大作用,創造更厲害的重大成果。”

  孤獨的領跑者

  1984年,胡明春從中國科技大學空間物理專業畢業,被分配到14所。“印象中的14所,是一個十分神秘的地方。”但是,隨著工作的深入,這神秘的面紗漸漸撥開,令他驚喜的是,比他想像中的還要不一般!

  雖然胡明春大學學習過無線電技術,對雷達已有充分了解,但剛入所時,這裡的雷達超出了他的所有想像,“在整個國防軍工領域中,14所的地位不言而喻,其所擔負的國防軍工之大任,不禁令他的榮譽感、責任感與日俱增。”

  壓力越大、動力越足。高難度、高挑戰的項目任務接踵而來,可他一點也不緊張。“我天生不怕難事,越難的事情,就做得越有興趣,攻克後還覺得特別過癮。”他笑言。

  一次,為某型重點雷達天線的研製,胡明春開發了首款相控陣天線自動測試系統。在微波暗室中,他在8086PC機上用FORTRAN語言編制和調試。一台簡陋的電腦、一個冰冷的冬天,一個個不眠之夜,最終,胡明春將半年多的測試時間縮短到一個多月,而且産品的設計品質大幅度提高。

  鑽研技術,胡明春走到哪,這股“倔”勁依然沒變。

  于他而言,“電子強軍、科技報國”是一份值得用一生去熱愛和探索的事業。這些年,他帶領團隊創下了多個國內“第一”,還有多個世界“領先”。

  談及成果,胡明春的腦海裏,就像放映電影,每個細節都清晰無比。我國第一部機載預警雷達、第一部艦載多功能相控陣雷達、第一部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正是這無數個“第一”,才推動了我國新一代預警探測裝備水準的跨越發展。

  “時下特別流行一個概念-‘領跑者的孤獨’。就是説,一個行業裏,跑在前沿的探路者,常會有孤獨感,因為如你領軍,就沒有了可參考的對象。”胡明春説,14所也處於“無人區”裏,“沒人能為你領路,眼前有多條路,究竟哪條路通暢,只能自己判斷,自己去走。”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胡明春反而覺得坦然,“想要做到行業領軍,自然要比別人辛苦,承受更多的壓力。在漫漫前路中,你不僅要自己探索走,還要帶著身後的夥伴。”

  自力更生爭口氣

  14所號稱“三軍之眼,國之重器”。

  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底遊的,國家重要的軍事電子裝備,尤其是探測感知裝備都有14所的貢獻。

  工作34年來,由胡明春牽頭和參與的重大科研成果不勝枚舉。在這些成果中,令他記憶最深刻的,非預警機莫屬了。

  2017年,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閱兵在內蒙古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空軍-2000預警機作為空中編隊第一架飛機飛過閱兵廣場。

  傲氣沖天、霸氣亮相,胡明春説,14所參與了這款預警機的研發,雖然露臉的時間只有短暫一瞬,但是卻是十年磨一劍的功績。

  “預警機是空中帥府,沒有預警機是不能打仗的。國家對預警機是渴望已久。”據他介紹,我們國家在70年代就開始了預警機的研製,但由於沒有掌握好在低雜波環境下怎麼觀測目標的技術,最後項目被迫“下馬”。後來在90年代,又與國外先進國家共同來研製預警機,但因為其他問題最後也不了了之。

  為了不受制于他國,不被“別人掐住脖子”,14所承擔起了研製預警機的光榮任務。之後的十年,胡明春和戰友們奮戰在軍工研究的一線,從技術儲備開始,終打造出這部世界領先的預警機雷達。

  “領頭的便是14所參與研發的預警機,而緊隨其後戰鬥機上的電子裝備也出自該所。不僅是産品,閱兵時的安全保障、氣象保障等,都有我們的參與。”胡明春坦言,每次重大活動上的亮相,都會既興奮、又緊張,自豪與激動過後,再多的疲憊也煙消雲散了。

  集中力量辦大事

  胡明春説:“14所今天的輝煌成就是靠一代代、一批批優秀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不斷努力取得的。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肩負著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和技術引領的使命,因此,我們應站在未來謀現在。”

  近年來,以所長胡明春為代表的新一代14所人,更是放眼世界電子資訊工程的前沿,置身於群雄角逐的國際市場,著眼于服務國家戰略、引領電子資訊領域發展潮流,為打贏資訊化條件下戰爭奠定堅實基礎,堅持創新驅動和軍民融合式發展,在預警探測、系統整合、資訊化與工業化融合等領域取得了諸多國內領先、世界先進的創新成果。

  作為從軍工企業走來的新時代人大代表,胡明春首次履職聚焦關注“老本行”,積極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加快構建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平臺與建設探測感知國家實驗室,加強軍民兩用技術的開發,實現富國與強軍相統一,引領未來電子資訊技術與産業的發展。

  “以電子資訊技術為引領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已經來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軍民都迫切需要,這些技術將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改變軍隊未來作戰樣式。”胡明春認為,在軍民融合發展的道路上,從頂層設計上就要做好規劃。他表示要抓住這輪新技術革命的機遇,顛覆傳統研發模式,加速彎道超車,實現技術和産品更快更好發展,要領先一代,拉出“代差”。

  如今,這樣的思路正在各民品産業領域踐行著。“對於用戶來説,我們不是賣一個設備給他,而是給他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幫他解決實際問題。”胡明春認為,要研究未來需求,研究技術的發展趨勢,設計將來的工作和生活場景,推動技術創新和産品研發,站在未來謀現在,從關注技術到關注産品,再到關注應用關注需求,他説,科研人員的研發思路和方法,需要不斷轉變,要適應創新發展的規律。

  胡明春在採訪中,反覆提到“集中力量辦大事”,“其中的大事,指的就是要加快國家實驗室和共性基礎能力建設的步伐,要支援建設探測感知領域的國家實驗室。”

  他表示,探測感知領域是電子資訊最前沿最尖端最先進技術的匯聚地,而且這些技術都為軍民兩用,完全符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對新時代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兩個進程兼顧、兩個體系相配套的新要求。

  為此,胡明春建議,以世界頂級實驗室的標準為目標,從國家層面以央企骨幹研究所為核心,統籌各方面的資源,建設探測感知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開放的系統創新平臺,該實驗室承擔基礎性、原創性、顛覆性的創新研究,為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要源源不斷地輸送出創新成果,為傳統産業升級、新興産業孵化提供技術支撐,真正實現我們從跟跑到並跑到領跑的跨越。(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尚君)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