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夢踐行者】羅振:不服山區受制“洋設備” 80後創新一套省2100萬

2018-03-12 10:00:00
來源:大洋網
字號

 

  無數個漆黑的夜裏,他總能看見滿身煤灰的父親疲憊地推門而入。

  多少次,汗水在父親滿是煤灰的臉上沖刷出一道道溝渠,卻掩蓋不住眉宇間驕傲的神情:這次我們班組産煤量又拿了第一。

  父親儘管只是個小小的井下礦工班組長,卻因為“能思巧幹”而屢屢帶領小組挖出了最多的煤。

  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這個小小的榮耀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在羅振的心中,那卻是自小便在心中高高矗立的豐碑:“我一生都以父親為豪”。

  出生於1987年的羅振,是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裏最年輕的代表之一。11日中午,在忙碌的會議間隙,他向廣州日報記者敞開了心扉:“父親儘管文化程度不高,也沒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他的善於鑽研、思考、創新,從小就紮根我心中,他是我心中的英雄。”

  父親自小埋下的種子,在年輕人心中已長成參天大樹。在羅振和其他3位“90後”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一套價值約2500萬元的大型進口自動化設備成功完成了國産化,成本僅花費約370萬元,一舉節省經費2100多萬元。從此,企業不再需要花“天價”和等待漫長採購週期,在設備維護和養護方面再也不必受制于國外生産廠商。

  這群年輕人用自己的青春,在粵北山區實踐著科技創新帶給傳統企業的革命性變化。

  =窘況=

  大學畢業幹體力活

  “洋設備”水土不服難運轉

  赴京前,廣州日報記者第一次在丹霞冶煉廠見到了羅振。在一個轟鳴的車間中,羅振正一絲不茍地檢查設備運作參數,仔細記錄每一個微小變化的數字。在近9年的産業工人生涯中,他便是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與機器設備為伴。

  2009年7月,剛從西南交通大學資訊科學與技術學院自動化專業畢業的羅振坦言自己就是個“雛鳥”,“初出茅廬,感覺充滿希望卻也有些迷茫,未來就是一個不確定的未知數。當時只覺得正在招聘人員的丹霞冶煉廠(簡稱丹冶)是個新廠,從國外引進很多先進的新工藝和新技術,可以學到更多東西,成長得更快,便過來了。”

  滿腔熱血在現實面前卻被潑了一盆冷水。丹冶當時正處於建廠初期,工廠裏還有很多正在建設的工地,生産、生活環境都十分簡陋。“老實説,我心裏有比較大的失落感。我的同學大部分都進了大城市的高科技企業工作。而我卻到了山區工作,還是在一個傳統的製造業工廠裏工作。”

  各種迷茫、猶豫、失落的情緒接踵而至。羅振進廠後被安排的第一個崗位,是剝鋅員工。這是基層第一線的生産工,需要將鋅碇從電解槽裏剝離出來,需要很多體力的付出。身為一名大學生,卻與最普通的工人一道幹著體力活,羅振在經過一段迷茫期後終於確定:“既然這條路是自己選擇的,那就要踏踏實實、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如今,丹冶是國內最大的冶煉企業之一。鮮為人知的是,其前身是僅年産2萬噸鋅錠的一家小冶化廠,規模小、設備簡陋,因為不符合我國的産業政策,幾近面臨關停。羅振等人進入時,正處在企業轉型升級大發展的關鍵時刻。

  一套套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自動化生産設備陸續進入企業投入使用。但這些洋産品很快出現了“水土不服”。為了掌握新設備的使用方法,羅振和工友們連續5個月每天工作滿12小時。但好幾次,新設備都出現了故障無法運轉。

  =革新=

  生産效率提高6倍多

  設備成本只有進口産品15%

  “對於我們冶煉企業來説,所有的設備組成了一套迴圈而封閉的系統,只要有一個節點‘罷工’,整個系統都會被迫停止運轉,整個工廠的生産就會陷於停頓。長時間的停頓會造成部分系統的損壞,將給企業帶來重大損失。”而當時要國外廠商技術人員趕過來,最快也要3-5天的時間,再加上檢測、維修,從國外發送備件過來、重新啟動生産,浪費了企業大量的時間成本。

  心急如焚的羅振和同事們決定自己動手,3天3夜輪換著排障檢修,好不容易才排除了故障。但各類故障如此反覆幾次,讓企業和員工都不勝其擾,於是羅振便産生了國産化這套進口設備的想法。“每次設備一罷工,企業生産就陷入停頓,我們太受制於人了!”

  説幹就幹,“80後”的羅振帶著3名“90後”同事從零開始進行逆向測繪研究。“國外廠商不可能將生産圖紙、核心參數、控制機理透露,我們僅有的就是一張模糊的示意圖。”

  幾位不服輸的年輕人開始了“930”生活——每天8時上班後,到21時30分才下班,連續7個月天天如此,沒有節假日、沒有週末。他們一個零件一個零件地拆解、測繪、設計、製圖,設計電器自動化程式,各種草圖堆得足有60多釐米高,終於在去年2月成功將這套大型進口設備完全國産化成功。

  原來廠裏一條生産線24人,一年生産鋅錠2萬噸;在這種新的國産自動化設備投入使用後,還是原來的24人,卻可生産12.8萬噸鋅錠,生産效率提高了6倍多。同樣的設備,從國外進口需要2500萬元,而羅振等人國産化的設備成本僅370多萬元。

  =心聲=

  創新已成企業靈魂

  “我慶倖生長在偉大時代”

  談及自己的成功,羅振認為離不開我國創新驅動戰略在基層廣泛而深入的實施。“尤其是近幾年,創新在我們廠已經形成了渾厚的氛圍。無論是技術人員還是一線工人,幾乎每個人都在想著如何進行技術的小改造、小革新、小發明,生産流程優化等等。廠裏成立了多個創新工作室,每個工作室有一個領軍人物,帶領骨幹技術人員實施各種技術革新。可以説,創新已經成為我們企業靈魂之一。”

  不僅是企業,政府對創新的重視也前所未有。去年底,地處欠發達地區的韶關制定出臺了《韶關市推動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扶持辦法》,對依託企業組建並獲得科技部門批准的各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韶關市財政分別按市級、省級、國家級給予10萬元、20萬元、100萬元的一次性獎補;對依託企業建設並經科技部門認定的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國家級企業重點實驗室,該市財政分別給予300萬元、800萬元的一次性獎補等,給無數企業創新人才注入一劑“強心針”。

  作為科技部支援時間最長、社會影響最廣泛的報告之一,《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7》顯示——

  廣東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超越江蘇,首次排名全國第一;5個一級指標中有3個位居全國第一。

  在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廣東共有38項牽頭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國家級榮譽的背後體現了廣東在科技綜合實力、自主創新能力方面的全面躍升。從青山環繞的粵北山區到車水馬龍的珠三角平原,創新驅動已經成為廣東實現新舊動能接續的“轉換器”,廣東省已成為中國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羅振及其企業的“蛻變”,正是廣東經濟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增強的縮影。

  “很慶倖,我能生長在這個偉大的時代,見證技術創新帶給我們生産與生活的革命性變化。作為一名産業工人,我和夥伴們將努力實踐創新驅動、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參與到中國的製造業品質革命中去。”

  談到最後,羅振欣慰地笑了:“我想,未來像我的父親一般的中國産業工人,再也不需要像以前一樣用大量體力甚至冒著危險去工作,他們應當是一群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用科技武裝自己的新時代工人。”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