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政協委員顧祥林:“學校減負”不應把壓力轉向課外

2018-03-12 15:58: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政協委員顧祥林:“學校減負”不應把壓力轉向課外

  央廣網北京3月12日消息(記者 王曉蕾) 兩會期間,“中小學生減負”問題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雖然近年來減負工作力度不斷增強,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減負”所帶來的課外補習時間增加、課後作業壓力變大等現象也讓現在的家長越來越焦慮。

  “2015年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調查顯示,目前小學生的作業時間超標率超過66%,初中生的作業時間超標率超過78%。全國政協委員、同濟大學副校長顧祥林在接受央廣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課內外學習負擔過重不僅會導致青少年學習興趣缺失,影響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還在時間、金錢和精神上增大了家庭的壓力。

  小學生作業時間超標率超過66%

  “學生在校時間少了,但是學習量卻越來越大”,內蒙古東河區某小學的李老師在採訪時對記者説道,大家都補課學習,誰都不想讓自家孩子落後。李老師班40個一年級學生,大部分都參加過課外的學習補習班。

  2015年 “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課題中調查結果顯示,“00後”上課外班的時間大幅度增長,學習日上課外班的時間為0.8小時,是“90後”的兩倍;休息日上課外班的時間為2.1小時,是“90後”的三倍。學習負擔出現了從課內向課外轉移的特點,這在小學生群體中尤為突出。

  課外補習已經成為我國中小學生學業負擔的主要來源。記者從《2016年基礎教育發展報告》中了解到,新東方、學而思等校外輔導機構收入大幅度增長,新東方與留學相關的收入已經退居第二位,中小學校外輔導培訓佔據第一。學而思的核心收入來自小學階段,開班數量從小學高年級開始,伴隨年級的增長遞減。

  “除了課外補習班,課後作業帶來的的巨大壓力越來越引起社會關注”,顧祥林表示,雖然為了讓中小學生擁有更多自主支配的時間,2013年教育部《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徵求意見稿)》中對學生的作業時間做出了明確規定,然而“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調查顯示,小學生的作業時間超標率超過66%,初中生的作業時間超標率超過78%;而在休息日,小學生、中學生的作業時間超標率都在80%以上。

  教育壓力由學校轉向家庭

  減負的目的是減少反覆、機械的學習,讓學生有更多自主選擇和支配的時間,但是現在反而加重了學生負擔,還將這一壓力從學校轉向了家庭。

  “課程的難度明顯上去了,最近正在給他找輔導班”,雖然孩子剛上三年級,但是北京的張女士已經開始緊張起來,“感覺班裏補課的孩子掌握的東西就是多”。在記者隨機採訪的幾位家長中,與張女士有一樣想法的並不佔少數,花錢花時間就是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

  “家長的焦慮可以理解,但是從教育理念的層面來看,目前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尚未有清晰認識”,談到造成學生減負,課業壓力卻逐年增加這一困境的原因,顧祥林坦言,很多人對待基礎教育依然存在著一定的“短視”,尚未完全意識到遵從天性的自由和創新素質對人才成長至關重要。“現在以喪失思維靈活性為代價的‘灌輸式’知識學習依舊大行其道”。

  顧祥林表示,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學業負擔過重,會導致學習興趣缺失,最終會嚴重影響高等教育創新人才的培養。

  課外補習應回歸補充課內的本位

  “廣大教育培訓機構應當成為普通教育有益的、拓展性的補充,不應該形成同質性的,甚至是擠壓性的競爭對手”,針對中小學生補習時間長、課業負擔重的現象,顧祥林表示,學校和家長應該合理調整課外補習與課內學習時間,使課外補習回歸作為課內學習補充的本位。

  除了課外培訓,顧祥林建議,家長和老師也應該科學理解課後作業在基礎教育中起到的作用,反思課後佈置作業的數量與品質。“在家庭作業的問題上,除了關注‘品質與數量’,還應該對作業內涵與形式的創新有所考慮,讓孩子們的思維寬闊起來,活起來”。

  最後,顧祥林強調,無論教育改革如何推進,在基礎教育階段,都應當重視學生對相關科目知識的系統學習,“基礎教育階段創新人才培養既不能沒有‘系統知識’的積累,也不能‘簡單重復’地累積,而是需要改革教育教學的情境,使之滿足不同學生多樣化、帶有個性化的需求”。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