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北京正在説”(七):修憲,中國人叫好就行

2018-03-12 14:18:00
來源:海峽之聲網
字號

  海峽之聲網 3月11日訊 (逸舟)3月11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以2958張贊成票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草案》。隨後,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邀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秘書處法案組組長、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沈春耀,法案組副組長、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鄭淑娜就“憲法修正案”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應該説,沈春耀和鄭淑娜對人們關心的問題的回答,讓絕大多數中國民眾對於中央對這次修憲的基本考慮,以及這次修憲對中國發展進步長遠而重大的意義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認識。相信一定能夠進一步凝聚人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自從本屆人大要修憲的消息披露後,特別是《中共中央關於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公佈後,就引起了海內外廣泛的關注。儘管不是每一個中國的普通百姓都能深刻了解和認識修憲的重大意義,但基於長久以來對中國共産黨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共的信賴和擁護,中國的社會大眾對修憲普遍表示支援和擁護。“今天的中國是一個什麼樣的中國,憲法就應該體現今天的中國。”全國人大代表陳雲英的這句話,應該説代表了中國老百姓對於修憲樸素卻不乏深刻的認識。

  事實上,國際社會對於此次中國修憲也多數給以正面的表態。新加坡《聯合早報》分析認為,中共修憲“凸顯習近平獲廣泛支援,繼續推進改革”。美國白宮發言人薩拉桑德斯説:“我相信(修憲)那是中國針對怎樣才對自己國家最好而做出的決定。”

  當然,也有一些西方媒體表現出異乎尋常的關注。它們始終盯著此次修憲中關於增加“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以及關於國家主席、副主席任職規定等幾處條文的修訂,不斷刨根問底,顯然已經超出了一般的報導新聞的熱情。它們的用意不外乎是想通過它們的視角、它們的認知框架,引導中國社會大眾對修憲的認識和態度符合它們的某種期待。但可以肯定地説,它們的這種期待註定要落空,中國絕大多數民眾註定會讓它們再一次失望。

  北京市民徐振表示,“這次修憲是為國家的長治久安保駕護航,也是當前世界複雜局勢和歷史性機遇下,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保障。”

  這是中國老百姓對修憲的真實態度。因為,中國老百姓懂得一個樸素的道理——鞋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還因為,中國老百姓對中國共産黨的信任遠超過對西方媒體的信任。他們知道,自己現今的幸福生活是中國共産黨領導自己奮鬥得來的,而不是這些西方媒體;也知道中國事要辦好要靠中國人自己,而不是聽別人指指點點。

  中國老百姓的態度不僅不會符合某些西方媒體的期待,相反,還會進一步增強對中國共産黨和自己國家的信心。因為,這些西方媒體的表演會讓中國老百姓更加感到自己的國家確實強大了,有影響了。你想,如果一個貧窮弱小沒有影響的國家的修憲,怎麼可能引來外界那麼多的關注?

  應該説,臺灣媒體對這次修憲也非常關注。它們關注的點除了與西方媒體有些類似外,更為關注的是這次修憲對兩岸關係、臺海局勢會有什麼影響。這可以理解,因為在兩岸關係中,大陸是居於主導地位的因素,對島內方方面面的影響都在上升。而且,不可否認,臺灣問題是事關國家主權安全、事關民族感情、事關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的重大問題,因此黨和國家始終從民族復興的高度來統籌推進國家統一進程。但如果僅僅將關注點放在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上來看待修憲,來理解大陸,則難免會給人“坐井觀天”的感覺。坦率的説,臺灣問題還沒有重要到大陸事事都圍著它來轉的地步。

  或許,臺灣媒體要真正理解並向臺灣民眾正確解讀此次修憲的意義,還需要對大陸多些了解,需要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事業當中,而不是置身事外。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