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讓土地為文學注入生命的血漿——公安作家李萬軍采寫報告文學《因為信仰》的那些事

2018-03-06 12:5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文/陳可非

  報告文學作為反映現實生活最直接的文學敘述方式,曾向讀者呈獻出了諸多膾炙人口、印象深刻的作品。回顧那些作品,多以書寫人物命運為主線,從而引出某個大的背景與思辨性的思索。而在現在的讀者印象中,一提到報告文學,就會讓人聯想到某個大事件、大動作、大背景、大視覺,致使這一文學形式,漸漸游離文學主題。即便許多報告文學作家,極盡了詞語之美,也難以逃離報告文學遠離人物命運書寫這一文學最本來要求之後,成為對某個事件與事實簡單紀錄的悲壯命運。
  公安作家李萬軍的報告文學《因為信仰》寫的是“扶貧”這一大事件,所不同的是,他寫了一個扶貧人的生死悲歡和命運跌宕,在這個人物的背後,讀者看到了“扶貧”工作所面臨的嚴酷現實和重重困難,以及一個最普通的人,在這場宏大事業中所能做到的點點滴滴。
  2017年初春的一天,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南北鎮薛家村,一位不遠千里、從河北省石家莊來此義務扶貧的退役老兵王新法,因突發心肌梗塞,不幸去世。這個不幸的消息通過微信、微博、公眾平臺等自媒體迅速傳遍三湘四水和燕趙大地;石門人民則啟動了前所未有的治喪規格,為這名因為信仰、曾經滄桑、矢志不移的共産黨員送葬話別。緊接著,當地媒體和央視新聞聯播等中央主流媒體相繼深入該村採訪報道,湖南省委省政府迅速追認王新法同志為“扶貧楷模”和“優秀共産黨員”榮譽稱號,河北省委也向全省發出了“向王新法同志學習”的號召,中央主流媒體也紛紛跟進,深入薛家村采寫了王新法生前的扶貧事跡。
  作為一名在常德市公安局工作的公安作家李萬軍,同樣也加入了這個紀念的洪流。面對空前的熱鬧表像,他在思考,王新法既非黨內高幹,也非社會名流,更不是坐擁萬貫的富商。他只不過是帶著“思想來扶貧”、當了四年受村民擁戴的“名譽村長”而已。為什麼他的突然離世,會令當地官員和百姓萬人景仰、百里含悲來為他送行?為什麼他的事跡,會引發官方、尤其是民間如此空前的廣泛傳播?王新法為何要到薛家村扶貧?更不可思議的是,王新法從部隊轉業後作為一名警察,為何曾24年身背冤情?
  面對這些疑問,曾是復轉軍人、警察的李萬軍,決心探尋這個與自己經歷相倣的王新法的生命軌跡。從此,作者歷時半年,行程3萬餘公里,輾轉數度,夜以繼日,通過深入薛家村、石家莊、北京等地,先後採訪了王新法的家人、朋友、戰友、同事,以及薛家村民400余人,展開了前所未有的調查、採訪和求真,終在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之時,寫就了這部長達24萬餘字的報告文學,並頭題刊發在《時代報告中國報告文學》第10期上。同時,這部書名為《因為信仰》的長篇報告文學單行本,已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發行。
  該書一經發行和上架,即引發了各級各類媒體的廣泛關注和持續熱議,尤其是在熟知王新法生前扶貧事跡的石門縣、常德市和湖南省各界引發了第二波“王新法熱”。讀者普遍評價——作者以詳實的資料、細膩的筆觸,抒寫了軍轉軍人、“全國脫貧攻堅模範候選人”王新法無私扶貧的感人事跡,具有濃郁的超寫實主義風格,是一部反映改革開放以來個人命運縱橫交錯的交響曲,是一部反映新時期以來轉業軍人精忠報國的主旋律,是一部反映普通共産黨員堅持信仰的全紀實,這是一部反映公民個案平反昭雪的啟示錄,是一部反映精準扶貧方法路徑的教科書。其中,對當下精準脫貧方法路徑的探究,黨員幹部如何深入聯繫群眾都有很多啟發與生成。
  起初,李萬軍就明知這是一項未必討好的艱巨任務,但他義無反顧,一頭扎進了薛家村,住在王新法“離世”時的村民家裏。因為在他看來,王新法是個新時期以來,在廣大黨員幹部中涌現出來的、一個足可震撼全國的重大典型;王新法留給薛家村的,並非只是花費了他的主要家當,也不僅僅是為薛家村成立了一家農業科技發展公司和修了那幾條路幾座橋的貢獻那麼簡單。王新法留給薛家村的,主要是他的整個人生智慧,他的整個朋友資源和他的整個精神信仰。因此他認為,若寫王新法,非長篇不可,非瀝血不可,非客觀不可,非投入不可。為了寫出好該作品,李萬軍從王新法的家鄉河北靈壽縣和石家莊挖起,從王新法當過兵的軍旅生涯挖起,從王新法遭受不白之冤時挖起,獲取和掌握了王新法生前、扶貧前的許多鮮為人知的原始素材。在半年多的采寫時間裏,他即是采寫更是扶貧。因為王新法離世後,整個石門和薛家村人民都沉浸在王新法去世的悲痛中,整個石門和薛家村民都處於來自全國各地媒體的包圍中,南北鎮黨委政府和薛家村人應接不暇,王新法的家人和親友更是悲傷不已。在無人陪同、無特定采寫“對象”的情況下,李萬軍首先以一個普通扶貧人的身份來到薛家村,融入薛家村村民中,與村民們交朋友。為了與薛家村原村主任、人稱“材料簍子”的賀順勇交上朋友,平素裏每次經過他家時,總是停下腳步串串門、嘮嘮嗑,甚至有時還鬼使神差的,經常三更半夜敲開他的家門,把他從床頭喊起來,聊起薛家村,問起“王新法”,説及軍人團隊的來由。久而久之,這位原村主任終於跟李萬軍交上了朋友,掏出了心窩子。
  李萬軍在薛家村“幫扶”一個多月後,他不顧王新法妻女的擔憂,不顧市文聯和市委宣傳部的提醒和規勸,甚至是反對,堅持己見,在前期採訪已經花銷上萬元、難以為繼的情況下,不畏艱難,不惜花銷,自費盤纏,擠公汽,坐硬座,兩度趕往北京、石家莊等地深入調查採訪。當宣傳部出具的介紹信函不被認可,當地公安機關的大門難進時,他沒有氣餒,而是一再堅持,就像王新法當年那樣,拿出轉業軍人的作風,憑藉公安偵察員的心裏優勢,“打入”王新法生前的社會關係網,終於一點一滴地還原出了王新法在部隊和在石家莊時的人生片斷,親身體味到了王新法24年來的“委屈”所在。僅此,他就多花費了數萬元的采寫經費,但他無怨無悔。
  李萬軍在走進薛家村的第一天開始,便同村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並展開了小幫小扶行動,為困難村民捐款捐物已是常事。平素裏本不大方的他,每當看到村民沒煙抽時,就會主動打根煙,高興時,還會給上一包;沒酒喝時,還會主動從“採訪車”裏拿出幾瓶陳年老酒。一次,他看到有個村民的鞋子破了,他就主動將帶來的備用警鞋送給了這位村民大哥。還有一次,他聽到安家片的村民議論紛紛——原來,他們覺得,“名譽村長”千里來扶貧,死後留在薛家村,總覺得對不起他,於是村民們就自發商定——政府怎麼做他們不管,村民們願意自發捐款,為“名譽村長”在安家塑造一尊銅像……聽到這裡,李萬軍情由心起,就自然而然地從口袋裏摸出1000元,交給了塑像籌建組,並被薛家村接納為“名譽村民”。
  李萬軍在薛家村的日子裏,除了像王新法那樣身先士卒、扶貧幫困外,還十分注重發揮自己是一名人民警察兼作家的角色作用。在薛家村的百餘天裏,面對東家長、西家短,以及後王新法時代冒出來的一些不良現象,從不置身事外,而是主動站出來,與村支兩委和軍人團隊擰成一股繩,主持公道,弘揚正氣,成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薛家村民。
  李萬軍把身子深深地扎進土地,為他的作品注入了蓬勃的生命血漿。這樣的作品才會反映出社會的真實,才會有生命力。時代呼喚這樣的報告文學作品。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