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夢實踐者]長春馬場村黨總支書記李華靚:水稻田裏的新把式

2018-03-05 10:3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工作中的李華靚。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己平攝 

  李華靚,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奢嶺街道馬場村黨總支書記,晟華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一個“80後”有為青年,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帶領馬場村村民改革農業生産,一系列“吃螃蟹”之舉讓一方百姓富起來。

  大做水稻文章 

  “李書記的想法很超前,在種植水稻的同時,在稻田裏養鴨,這類種植加養殖的方式都是他先試驗,成功了大家再跟著幹。他説寧可賠錢,也絕不讓村民損失。”村民王少林對李華靚讚不絕口。

  李華靚高中畢業後,就出去打工,10年裏,他當過建築工,蹬過三輪車,賣過水果,做過傳菜員、搓澡工,吃了不少苦,卻沒賺到什麼大錢。經歷這些後,他有了繼續再學習的想法。2007年,他通過吉林省委省政府實施的“一村一名大學生”項目,李華靚如願成為吉林省農業科技學院的一名學生。經過3年系統學習,他了解到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還練就了一身過硬的致富帶富本領。

  馬場村是水稻育種基地,全村共有水田600公頃,佔全村耕地面積90%,由於離城區遠,老百姓祖祖輩輩都是靠種植水稻為生。以前傳統的農耕方式從育苗、插秧、收割、脫粒等各個環節都是人工操作,費工費時,勞動強度大,春寒秋凍,不少鄉親們患上風濕症、關節炎等疾病,備受折磨。李華靚回到村裏後,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現狀。

  2008年,國家出臺“扶持農村農業機械化”的優惠政策,他覺得這是個難得的機遇,決定創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徹底改變傳統農耕方法。但是,他的這一想法並沒有得到廣大村民認可,村民們賺錢辛苦,誰也不敢在未知事物上“冒險”。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選擇,要改變傳統的農耕作業模式,必須用實際行動打消村民顧慮。”李華靚通過向銀行貸款和向親友集資湊到140余萬元,先後購置了收割機、大中型拖拉機、插秧機、育秧設備及相關配套農機具20多臺(套),創辦了全街道第一家合作社——晟華農民專業合作社。“2008年華靚給我講合作社,剛開始我不認同,覺得華靚的想法比較超前,不確定是否可行。”村民莊蔭忠説,“當看到農業機械化是從育苗、插秧到收割、脫粒後直接在地裏賣了錢拿回家,一套下來省時省力省心,大家很快加入進來,和華靚一起幹,現在村民們都嘗到了甜頭。”

  目前,馬場村和吉林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簽訂了100公頃水稻育種協議,與長春市雙陽區工商聯共建綠色食品基地,與農戶簽訂了800畝綠色水稻訂單,每斤水稻農民可增收2毛錢。

  既要“靚”更要“成” 

  要讓農民信服,必須要讓他們看到好的結果。用農業機械化改變傳統的農耕方式,表面看上去“靚”,還要最終“成”,讓農民從中得實惠。

  李華靚的“打法”是在水稻種植、加工、銷售三大體系中全面實現現代化,讓農民徹底改變固有的生産方式。然而,實施起來卻不容易。

  為解除社員後顧之憂,李華靚帶頭成立了晟華農資經銷超市,保證合作社成員用上放心種子、放心肥,降低生産成本,對困難農戶還採取賒銷墊付農用物資的方式,確保他們及時耕種。

  向生態産業種植要效益。李華靚多次帶領村民到吉林農大種子公司參觀學習,並邀請吉林省12316專家組、吉林省農科院知名農業專家到基地培訓指導,借助晟華綠色水稻基地的自然優勢,摸索出成熟的、標準化的鴨稻共作生態米生産技術流程,開展生態産業鏈種植。2014年4月份,由李華靚發起的“萬畝鴨田生態水稻定制體驗農場”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在吉林省首屆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了銀獎,也解決了馬場村110余名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向品牌要效益。在開展生態水稻生産同時,李華靚還打造了含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綠色水稻品牌,申請註冊“晟華”“晟華靚利”“雙盛古稻”綠色水稻商標。

  能種為什麼不能加工?李華靚引進先進的水稻篩選機、磨米機、檢斤流水線等完整配套設備,實現了水稻加工—包裝流水作業,日産優質稻米2萬斤,年加工銷售優質大米1200多萬斤。從統一購種、統一種植到統一加工,保證了水稻品質,在高産和提質上實現雙重效益。

  農民自行賣糧,往往掌握不好“火候”,而統一銷售需要農民信任。在傳統行銷方式基礎上,李華靚嘗試推廣“網際網路+”行銷模式,創辦了雙陽區第一家以服務“三農”為主導的農村電子商務創業園——吉林省晟華農村電商創業園。創業園採用O2O電商模式,以“電商+村+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在周邊23個村建立惠民服務站,形成“村村聯動”的農村電商格局。

  看到合作社的巨大威力,晟華農民專業合作社從最初只有5戶社員,到目前已經吸引了300戶村民入社,其中本村有180戶,周邊村有120戶。如今,晟華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成為馬場村農業産業發展的重要平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載體和渠道。

  跳出馬場看馬場 

  生態水稻一炮打響,村民們的期望值陡然上升。李華靚帶領村幹部做起了“建設美麗鄉村”戰略規劃,按照“三年打基礎、五年奔小康、十年新馬場”的總體思路,跳出馬場看馬場,堅持“長遠規劃、分步實施、綜合整治、長效管理”的基本原則,馬場村需要改環境、“種”文化。

  “經濟上去了,文化跟不上,可絕對不行,一定要把‘文化’種在農村。”馬場村沒村部,李華靚多方籌集建設資金,建成了300平方米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室內有“一廳五室”,即一站式服務大廳,多功能室、衛生計生室、文體活動室、圖書室和合作社辦公室。同時,利用晟華農業專業合作社現有條件,又向上級爭取到一部分資金,建設了一個集文化大院、農家書屋和農業合作社辦公于一體的村民文化活動場所,讓村民“樂”有保障、“樂”有場所、“樂”有內容。

  發展新産業,充分利用生態水稻的産業優勢搞旅遊,建設休閒農業示範園、農業生態園、生態農莊和農家樂,開展餐飲、休閒、觀賞、垂釣等系列旅遊服務;整頓村容村貌,新修水泥路8.5公里;開展社會建設,持續抓好村屯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境整治,結合土地增減掛鉤政策,使農民由分散居住向城市化小區居住集中,土地由分散經營向新型合作社集中,使村民“不離土不離村”就能過上城市生活。(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己平 實習生 李新艷)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