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冬閒田裏咋賺錢(鄉村振興産業興旺)

2018-02-25 11:03: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南國春來早,冬閒人不閒。走進廣西賀州市鋪門鎮蔬菜基地裏,收菜、驗貨、裝車……30多位農民忙著採摘荷蘭豆。“現在行情好,一畝收入上萬元!”菜農們高興地説。

  經過多年發展,廣西秋冬菜播種面積達到1300多萬畝,每10棵菜有8棵運往北方,成為全國最大的秋冬菜生産基地。冬閒田裏種什麼,怎麼種?廣西圍繞市場,從供給側發力,加快秋冬菜園綠色轉型。

  錯季生金——

  一畝頂幾畝效益,冬天無閒田

  天氣寒冷,但田陽縣田州鎮興城村農民黃麗盟一大早就來到田裏,給番茄澆水施肥。

  “種完水稻種番茄,收完番茄再種水稻,一年兩季,光這季番茄,一畝能賣近兩萬元。”他樂呵呵地説。

  興城村地處右江岸邊,土地肥沃,有3500畝水田,是水稻高産區。然而,傳統種水稻,農民吃得飽,難致富,怎麼辦?村裏盯上冬閒田,採用“稻+菜”水旱輪作,秋冬季引導農民種番茄,反季節上市,畝産番茄5000公斤,平均畝産值達到1.5萬元以上。

  “我們這裡常年無霜,四季可耕,是農作物的天然溫室。”廣西農業廳副廳長郭緒全分析,全區有1500多萬畝冬閒田,大部分地區無霜期在340天以上,蔬菜露地生産,成本低、效益高,上市時正好是北方蔬菜空檔期,發展秋冬菜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讓資源優勢變“錢景”,廣西優勢産業向優勢産區集中,推廣秋冬菜水旱輪作模式,佔到全區秋冬菜播種面積的60%。新技術有效減輕病蟲危害,降低蔬菜品質安全風險,促進了産業發展。

  冬季無閒田,資源優勢正變成生産力。崇左市江州區馱盧鎮,採用“水稻+馬鈴薯”模式,全鎮冬馬鈴薯面積達到1000畝。

  冬種馬鈴薯,市場如何?

  “從全國看,我們這裡是冬閒最適宜種馬鈴薯的地方,種出來根本不愁賣。”馱盧鎮黨委書記林敏算了一筆賬:今年春天,全鎮馬鈴薯總産200萬公斤,每畝純收入1000多元。

  曾經“灰頭土臉”的馬鈴薯,錯季上市,成為江州區農民的“金元寶”。去冬今春,全區冬種馬鈴薯3萬畝,同比增加了1萬畝。

  正如農産品結構性矛盾一樣,秋冬菜也是大路貨多,優質的、品牌的少,農民種什麼賺錢?

  把特色做成精品。百色通過蔬菜分級分類,標準化包裝上市,實現質優價高。興城村蔬菜協會負責人黃子剛説,過去番茄論斤賣,現在有了“壯鄉紅”品牌,可以按個賣,全村每人平均收入超過萬元。如今,百色番茄以農産品地理標誌為契機,“壯鄉河谷”“壯鄉紅”等産品打入許多城市的大型超市。

  引進優新品種。近幾年,廣西每年引進試種品種品係100個以上,農民“看菜選種”,加快品種更新換代,蔬菜主産區良種覆蓋率超過90%。柳江縣百朋鎮百朋村農民覃衛華説:“好種子出好藕,去年選了新的蓮藕種,畝産提高500斤,品質還好,客商搶著要。”

  市場發力——

  標準園裏種“綠菜”,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種出的菜賣給誰?廣西探索農業生産方式轉變。

  “市場最需要綠色産品,我們從種子肥料,到用水用藥,都有規程。”田東縣天成有機蔬菜基地,20多個蔬菜品種生長旺盛,基地負責人黃政説,大棚灌溉採用水肥一體化,用的都是有機肥,每年可生産8000萬株茄果苗和4000萬株蔬菜根苗。

  龍頭帶動,新技術落地,同樣種菜,如今種法不一樣。走進合浦縣廉州鎮廉北上村龐宏江的蔬菜基地,菜棚裏殺蟲燈和黏蟲板、防蟲網格外顯眼,藤蔓上挂著的黃瓜碩果纍纍。龐宏江説:“你看,我滅蟲不用藥,施肥不見肥,種的瓜全部達到生態綠色食品標準。”採用了新技術,他的黃瓜産量提高了28%,5畝地節本增收3.2萬元。

  瞄準綠色,監管措施更嚴。在賀州市正豐現代農業公司生産車間,工人們在對蔬菜進行分揀、包裝、入庫,5名檢測員嚴格把關,幾十個監控視頻實時監測各蔬菜基地情況。“從田頭到市場全程可控、全程可溯源、全程冷鏈物流配送。”公司董事局主席黃端權説。

  廣西農業廳總農藝師李如平説,廣西先後創建了153個蔬菜標準園,抓好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産、商品化採後處理、品牌化銷售、産業化經營5大關鍵環節,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建設綠色植保技術示範區,通過大量技術培訓,提高農民技術技能水準,帶動傳統秋冬菜綠色轉型。

  放心農産品是管出來的。在賀州,農業的每一個“藥瓶子”都可追蹤。61個鄉鎮均建立了蔬菜農藥殘留流動監測站,實現了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監控。賀州市獲得生態有機認證的企業共57家,認證面積21.55萬畝,認證産量10.58萬噸;有8個産品獲得農産品地理標誌登記。

  李如平説,目前廣西建設農産品品質監管機構1150個,對30多項農藥殘留常態監測,建立了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監管網路。近兩年,全區蔬菜、水果等農産品檢測合格率均達99%以上,無公害産品達到74%,有機綠色産品産地創建面積達1622萬畝,“桂菜”品牌越來越響。

  深處轉型——

  跳出農業抓農業,全産業鏈提價值

  蔬菜産業如何避免“菜賤傷農”風險?廣西探索拉長産業鏈,提高産品附加值,推進龍頭企業與農産品高位“嫁接”。

  田陽縣圍繞特色番茄,政策扶持,引進一批龍頭深加工企業,全縣年可加工果蔬35萬噸以上,穩定了市場價格,還帶動大批農民就地就業。在田州鎮龍河村,來自湖北的客商尹念青説:“這裡的小番茄個頭勻稱,味道甜美,價格穩定,我每年都要來這裡收購。”

  休閒農業興起。“草莓、燈籠果成熟了,週末組團去採吧!”如今,防城區華石鎮衝敏村的科農蔬菜種植合作社,成為市民休閒度假的好去處。在田園裏摘果採菜,在農家吃燒烤土菜,大快朵頤之餘還可以體驗農活。

  “合作社種植面積150畝,種植了草莓、聖女果等各種蔬菜,去年,進園人數2萬多人次,産值170多萬元。”科農蔬菜合作社負責人俞江衛説。

  3060畝土地變成花的海洋,一年四季春意延綿又各有特色。忻城縣薰衣草莊園從一片普通的甘蔗地蝶變而來,帶動帶活了周邊鄉村農業休閒旅遊、餐飲、農副産品銷售。周邊群眾一年四季種花、種菜,去年接待遊客近9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達8800萬元,帶動農産品銷售2.7億元。

  發展農産品深加工。荔浦縣綠園農産品加工公司以荔浦芋為原料,從指頭大小的原種到廢渣廢液,從頭到尾“吃幹榨凈”。目前,公司在全國建立了50多個銷售網點,年銷售額達3.85億元。

  品牌農業增值。“福祿牌酸菜遠近聞名,逐漸成為品牌,成為貧困戶脫貧的重要途徑。”廣西供銷社駐福祿村第一書記朱建傑説,百色市右江區福祿村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吸收75戶貧困戶作為社員,種植有生態蔬菜800多畝,年銷售酸菜30多萬噸,銷售額超30萬元。

  登上荔浦縣興萬家砂糖橘示範區的山頭,俯瞰山下,蔚為壯觀。從1997年開始大規模引種,到今日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産品,荔浦全縣及周邊縣種植砂糖橘面積已達70多萬畝,從事砂糖橘種植的荔浦農戶超3萬人。2016年全縣砂糖橘産量達132萬噸,果農種果收入達59億元。

  郭緒全説,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推動農業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轉變,讓秋冬菜園子更加綠色、更有生命力。

  《人民日報》( 2018年02月25日 10 版)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