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機器人”全國首創 廣東商事改革有了新動能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光明日報記者 吳春燕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王忠耀
站在辦事大廳的智慧申報機前,按照機器中的語音提示逐步進行申報流程,然後打開商登易手機APP,刷臉簽名,等待通知審核結果的手機短信,最終通過智慧發照機列印電子營業執照。註冊成立一家企業的全部申報審批流程,只用了10分鐘便已完成。2017年10月10日,廣州聚斯商貿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就是通過上述流程,在大家的見證下,拿到了廣州市黃埔區的第一張全程電子化登記營業執照。
2012年,廣東省先行開展商事制度改革。5年來,商事制度改革不斷推進、深化,改革紅利持續釋放,全省市場主體保持高位增長。同時也帶來了窗口辦照服務業務量劇增的問題,廣州、深圳等市場主體總量大的地區,曾出現工商登記註冊大廳人滿為患、一號難求、預約辦照時間長達3周等問題。如今,這些場景已經成為老照片,封存在商事制度改革的歷史資料中。
以人工智慧之利,解群眾反映之難
“以前辦理登記,要把工商、公安、人民銀行、國稅、地稅等部門跑個遍,耗費幾個月也未必能全部辦結,有時候流程還沒走完,已經錯過了商機。”回憶過去,廣州市民曾先生深有感觸。曾先生所反映的“預約難”“核名難”和“登記難”,曾是困擾廣東各級工商管理部門的工作痛點。在全國首創的“人工智慧+機器人”(AIR)商事登記系統面前,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
在辦理自助申請前,申請者如遇問題,可向智慧機器人諮詢,在申請過程中,系統也會根據申請者輸入的資訊,對經營範圍等類目進行智慧推薦。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這套電子化商事登記系統的一大新突破,系統採用的人臉識別完成簽名的相關技術成熟度很高,能夠通過雙目活體檢測技術高精準識別人體,從而有效杜絕了盜用身份證、冒充他人簽名帶來的商業糾紛。
申報材料合規是商事登記的基礎要求,在改革之前,不少申請人都曾遭遇過因材料不合規而多次往返的尷尬。在新的全程電子化商事登記系統中,標準化申請表單、標準化公司章程、標準化股東會決議等都可以自動生成,股東只需要根據實際約定的內容進行微調即可。在商事登記相關流程辦結後,企業可以通過智慧發照機器人、郵政快遞、政務大廳窗口3種方式領取紙質營業執照,也可以在網站下載公示版電子營業執照自行列印。可以説,廣東的商事制度改革將新技術帶來的便捷融入了商事登記過程中的每一步。
廣州市工商局局長譚曼青在2017年10月舉行的廣州市“人工智慧+機器人”商事登記系統啟動儀式上表示,“人工智慧+機器人”全程電子化商事登記系統以大數據和新一代資訊技術為支撐,推行“人工智慧+機器人”申報、簽名、審核、發照、公示、歸檔全流程電子化,實現了商事登記“免預約”“零見面”“全天候”“無紙化”“高效率”辦理。
聚焦服務,提升開辦企業便利度
近年來,廣東主動對標國際市場貿易投資的先進規則,在改善營商環境方面狠下功夫。牢牢牽住商事制度改革這個“牛鼻子”,降低準入門檻,優化準入流程,不斷強化事中事後監管,為激發市場活力和創造力不遺餘力。
在本輪商事制度改革中,“數據網上行,企業少跑腿”成為重點內容之一。改革後,開辦企業的相關行政審批,由一場設計數個部門,可能長達數月的“馬拉松”,駛上了只需要一次申請、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發一個營業執照的“高速路”。部門間資訊共用,讓創業者們省下了不少冤枉路。
得益於新技術和新系統帶來的便利,廣東還探索試行了企業名稱自主申報制。根據工商管理部門置入智慧申報系統的開放企業名稱庫,提供名稱查詢比對服務,制定名稱禁用、限用規則,建立禁限用字詞庫等相關服務,申請人可實現自助查詢和自主選擇企業名稱,系統則會根據名稱規則自動審核。此外,廣東工商部門和公安部門聯手推出的智慧地址比對系統,以及通過大數據手段對存量企業的經營範圍進行梳理後形成的經營範圍用語庫。以技術帶動服務,廣東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據了解,廣東在商事制度領域進行的改革並不僅限于工商系統。2017年,廣東在全省推行商事登記銀(銀行機構)政(工商登記機關)直通車服務,將全程電子化工商登記拓展到銀行開戶,實現工商辦照與銀行開戶一站式辦理,聯合製發符合國家標準、具有金融服務功能的電子營業執照。以粵港澳商事登記銀證通服務系統為載體,與粵港澳銀行合作,將工商登記與銀行開戶一站式服務延伸入境澳,“便利號”銀政直通車在粵港澳大灣區馳騁。
在有著廣州改革創新試驗田之稱的黃埔區,作為對“金鑲玉”系列産業扶持政策的重要對接,黃埔區開展了以“放寬準入”“提效增速”和“智慧電子”為核心的商事制度改革,大幅降低企業登記註冊過程中場地、名稱等因素的限制,以“全區通辦”“容缺登記”等便利措施不斷完善市場主體發展的制度性保障。在2017年6月廣州市工商局關於全市各區企業設立審批速度的相關統計中,黃埔區市場和品質監管局以企業設立登記審批平均時長0.83天的成績,名列廣州市第一。
改革有力度,市場有信心
技術創新的背後是理念的變革,是轉變職能、優化服務的具體體現。廣東省于2012年啟動商事制度改革試點,5年來,市場主體增長始終保持在高位。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市場主體總量達1026萬戶,是改革前的兩倍,廣東成為全國首個市場主體過千萬的省份,每千人擁有企業38戶,超越國際中等發達經濟體最高水準。
與此同時,工商登記服務資源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向技術要效能,創新傳統服務模式勢在必行。2013年,廣東省開展全流程無紙化商事登記試點,到2017年,以電子營業執照為支撐的全程電子化商事登記系統全面上線,實現區域全覆蓋、業務類型全覆蓋、主體類型全覆蓋。2017年,深圳、東莞企業設立登記業務網辦率分別為95.7%和78%,審批效率是實體窗口的8倍以上,查詢窗口人流減少80%。
《光明日報》( 2018年02月25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