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印需要就馬爾地夫危機加強溝通

2018-02-14 09:12: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馬爾地夫危機正被一些印度及西方媒體描述成新德里與北京的“掰手腕”,不讓局勢被這一狂想推著走,對於幫助馬代妥善解決這一危機,維護中印關係基本面,及保持印度洋地區和平與穩定都關係重大。

  馬爾地夫是印度洋上離南亞次大陸很近的一個島國,人口只有40多萬。新德里對馬代有揮之不去的天然影響,也希望這種影響能夠長期延續,不被其他外來力量所取代。

  但是馬代雖小,卻是獨立主權國家,它不希望被印度主導的願望早就不斷涌動。它又是個以旅遊立國的國家,近些年中國快速變成它的最大旅遊客源國,中國的投資隨之進入,這讓它的發展動力多元化了。馬代從中受益,但印度對此感到很煩躁。

  印度一直視印度洋為它的地緣政治禁臠,當年美蘇冷戰沒有把印度洋和次大陸當做重點,這讓新德里對南亞小國的一些有悖國際潮流的做法沒有受到應有批評,讓印度覺得控制南亞國家理所當然、理直氣壯。

  印度洋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商路之一後,中國與印度洋小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的商貿關係得到自然且迅速的發展。對於南亞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呼應,印度的敏感反應非常強烈,而且印度輿論對中國正在佈局“包圍印度”的解讀越來越沉迷。

  在西方及本國一些媒體忽悠下,很多印度人從一開始就相信中國在印度洋上有搞“珍珠鏈”的陰謀,中國無論跟誰在印度洋開展港口合作,他們都會認為中國的最終目的是要建設軍事基地。

  新德里對中國的戰略猜忌看來遠高於我們原來的認識。中國人因為的確沒有“爭奪印度洋”的想法,我們也深信中印友好對兩國遠遠利大於弊,新德里也應該有充分的理解力,所以一直沒有把消除印度對中國的疑慮給予最高重視。

  借這次馬爾地夫危機,中印通過外交渠道開展戰略性溝通是十分有益的。北京與新德里需要相互了解對方的深層想法和顧慮,防止馬代危機引發中印之間一場新的危機,這對雙方都是上上策,對促進馬代局勢平穩著陸也將發揮積極作用。

  馬代前總統納希德以及印度一些激進人士鼓動新德里出兵,那將是赤裸裸的軍事干預。憑藉地利之便,印度或許可以一時扭轉馬代局勢,但它肯定會嚴重傷害新德里的國際形象,讓南亞小國看清印度,所謂引領南亞地區發展的勃勃雄心其實就是21世紀恃強淩弱的霸權野心,最終將陷自己于困境。

  中國要努力做到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印度圍繞中馬關係的疑慮。中印要達成這樣一個共識:印度在全球化時代已經不可能完全控制馬代,同時中國也不可能取代印度成為主導馬代的另一個大國。如果中印爭奪在馬代的影響,雙方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時間裏壓倒對方取勝。

  馬代應該成為化解中印相互猜忌、尤其是新德里對北京猜忌的試驗場。最好的辦法是讓馬代的事他們自己辦,超出馬代的事自有聯合國兜底。在這個過程中,馬代須做到同時保障中印兩國投資的安全,將外國可在馬代享受的合法權利對所有國家都開放。

  印度需要放棄在南亞的特權思想,中國在與南亞國家發展關係時也應有需要考慮印度感受的意識,在這個過程中,中印雙方都要遵守公認的國際規則,借助那些規則形成最大化的相互理解。兩國都要清楚,雙方各自的最大任務是加快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如果兩國鑽進地緣政治競爭的牛角尖,中印未來的歷史學家都將為之唏噓喟嘆。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