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十九大後經濟發展理念的新變化

2018-02-09 19:23:00
來源:人民論壇網
字號

  現代化的目的是要解決人類所受到的自然的束縛和物質匱乏的束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追求美好生活。所以,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以人為本,以民為本,提高民生福祉。但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裏,物的發展成為現代化的目標和本質,而人的發展反倒成了工具和手段,從而違背了民生之根本。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這就從根本上揭示了發展的本質,為我們指明瞭發展的終極目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的戰略指向。

  經濟發展必須以民為本,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 

  馬克思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 生命是一切價值的根源,也是一切價值的歸結點,生命價值是具有終極意義的價值,而民生的最基本精神就是對生命的尊重。中國古代經典《左傳》説:“事以厚生,生民之道。”這裡,“生”就是生命,民就是“生民”,而民生就是人民的生産、生活、生計的方方面面。所以,一切政治、經濟、社會的活動,都最終要歸結為民生的考慮。

  民生既是人們實實在在的物質文化生活,同時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民生以生民的生命價值為核心,以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為基礎,即首先考慮的是生民的生存和發展——“生民之道”。“生民之道”就是從對人的生命關懷到對人們生産和生活的關注,這裡首先強調的是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而在人民生産和生活發展的基礎上,還要提升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就是人民群眾在生存和發展基礎上的意志表達和實現的權利。這也就是《尚書》所説的:“道洽政治,澤潤生民。”

  經濟發展必須以民為本。在這裡,“民生”是價值基礎,而“民本”則是價值核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我們必須正確定位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實現從外在目標向本質目標的轉向。具體説,就是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新時代要把對人的尊重與自身的價值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目標 

  現代生産重在物質資料的增加,即通過科學技術對自然資源和自然力高效率的利用,使社會産出實現幾何級數的增長。這是工業化時代生産方式的典型特徵。但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這種生産方式必然導致生産目的的異化,即生産從滿足人們物質文化需要轉變為最大化利潤和高速度增長。追求高速度增長的經濟體制和模式下,也必然異化為片面的經濟效率和GDP指標。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往往遭到忽視甚至被遺忘。

  生産目的的異化本質上是資本主義勞動的異化。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比較了古代社會與現代社會的生産,指出:“根據古代的觀點,人,不管是處在怎樣狹隘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規定上,畢竟始終表現為生産的目的,在現代世界,生産表現為人的目的,而財富則表現為生産的目的。”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的本質。人可以通過勞動改變自然物使之符合人自身的需要,還可以通過勞動創造快樂、幸福和美感。但是,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異化了,人的勞動能力成了勞動力,勞動力成為商品進入市場,進一步成為可變資本,而勞動過程也就轉變為生産剩餘價值的過程。通過這一系列轉變,人成了工具,即生産物質産品的工具、創造剩餘價值的工具,創造利潤的工具。總之,目的成了手段,本質成了工具,人成了“倒置之民”。

  早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就提出“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這一偉大命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西方都在加速工業化和經濟增長,GDP成了競相追逐的目標,而生態環境和社會公平等問題遭到嚴重的忽視。1983年,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出版《新發展觀》一書,提出了以人為中心、以文化價值為尺度的新發展觀。佩魯認為,人類社會必須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最高理念,作為發展的根本目標與核心價值,而將所有的經濟物化過程僅僅作為人發展的手段。他指出:“市場是為人而設的,而不是相反;工業屬於世界,而不是世界屬於工業;如果資源的分配和勞動的産品要有一個合法的基礎的話,即便是在經濟學方面,它也應依據人為中心的戰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確定“以人為本”的發展觀,進一步確定人在發展中的位置,即重視“人是目的”的觀念,將社會與國家發展的尺規,集中到“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宗旨上來。只有把人的尊重與自身的價值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目標,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才具有意義,而且只有使社會各方面獲得協調發展,作為社會主體的人才能得到發展。

  加快建立綠色生産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體系 

  不斷地增進民生福祉,一方面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物質文化需要,另一方面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美好生活具體體現為生活和消費的品質。隨著我國工業現代化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逐漸轉變為對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過程中解決生産與生活、生産與消費的關係。

  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增進民生福祉,生産的目的是滿足人的需要和消費。總之生活福祉是發展的目的,消費滿足是生産的目的。但是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消費不是目的而只有利潤才是目的。如果沒有利潤,資本主義生産必然就停止了,因為沒有人僅僅為了滿足社會消費需要而從事生産。所以,一切生産方式的設計,生産過程的組織,都圍繞著利潤這個中心。這就是生産的異化。在這裡,消費變成了滿足生産的手段,人不是消費的主體而是消費的奴隸。與此同時,人的需要中的精神因素正喪失殆盡,精神文化需要正在蛻變為物質需要的形式。而解決這個矛盾,就必須重新建立以生活和消費為目的的生産,即以滿足民生福祉為目的的生産。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産品的需求量總是不斷增加,更重要的是對産品的品質要求不斷提升,而且日復一日地産生著層出不窮的新需求。因此,我們必須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在這裡,特別要強調環境生態的意義,加快建立綠色生産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體系。與此同時,還要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

  總之,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一切發展都要以人的發展為根本,一方面關注人的自然生命發展,包括生命的健康、知識的豐富、智慧的提高,另一方面,要關注人的精神的發展,即人的一切精神活動的發展,包括道德水準、價值觀念、社會信仰,以及人們對於未來的夢想。而在具體的發展實踐中,則要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