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國門第一班:祖國西大門鐵路“神經”的守護者

2018-02-09 19:17: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臨近春節,最高溫度持續在-20℃左右的新疆阿拉山口正是一派繁忙的景象,鐵路口岸國貨運輸正在有序進行。

  這裡是中國與哈薩克的交界處,也是“一帶一路”上中歐班列出入國境的必經之站。烏魯木齊鐵路局阿拉山口信號車間準軌一場是離口岸最近的一個鐵路班組。他們肩負著中哈鐵路阿拉山口站信號設備的養護及維修任務,保障著中歐班列和國際旅客列車的順利運作,被稱為電務“國門第一班”。

  “國門第一班”像一個大家庭,將工區職工緊緊團結在一起。“國門頂風石”是他們對自己的定位,守住國門每一個信號設備,是他們共同的責任。即使生活條件艱苦,但是職工們從未抱怨,始終如一堅守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

  紮根國門 守護安全第一線 

  阿拉山口地處偏遠,自然環境相對惡劣。人們常笑稱這裡是“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

  他們最怕冬天的風雪,因為風雪天往往出現在夜裏,為了保證國門鐵路的暢通,他們需要不停地清理工區管內63組道岔的積雪。每個班4個人,加上工長一共5人,最長52小時不眠不休掃雪除冰。近幾年,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中歐班列越來越多,設備更新換代越來越快,安全壓力也越來越大,但他們從不停歇。

  藺繼榮是阿拉山口信號車間準軌一場的工長,1990年參加工作。1995年,年僅25歲的他被調轉到阿拉山口,從此紮根在這裡20多年,成家立業,守衛國門。

  藺繼榮皮膚黝黑,幹活麻利,大家説他像一陣“黑旋風”,整天忙不停。多年來,他始終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工作思路,在班組安全管理實踐中不斷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術業務水準,盡心盡力保證安全生産。

  為了提高工區職工業務技術,他主動將課堂搬到現場,利用停輪點的時間進行面對面、手把手的講解。講解結束,藺繼榮讓每個參加學習的年輕職工自己動手測試、判斷和處理設備運作中出現的各種情況,幫助他們儘快掌握崗位技能。

  藺繼榮常説,“咱們一場是亞歐大陸橋進入中國的第一站,人身安全和設備安全同等重要。作為工長,保證大家的生命安全,維護好信號設備,這是我的責任。多走一步,多看一眼,我才能放心。”

  夜以繼日對安全的堅守,讓藺繼榮成為了阿拉山口信號車間準軌一場工區人人稱讚的好工長、好榜樣,創造了個人連續11年“零違章、零違紀”,帶領的班組連續11年安全無事故的記錄。他個人被評選為烏魯木齊鐵路局“優秀共産黨員”、烏魯木齊鐵路局“優秀班組長”,獲得了由中華鐵路總工會頒發的全路火車頭獎章。

  互幫互助 民族團結一家親 

  漢族的王天新和維吾爾族的拜了克既是好鄰居,也是好同事、好兄弟,他們互幫互助,在國門共同堅守了近20年。他們一起工作、學習、上下班,還共同研究創立了“雙人道岔檢修法”,兩人室內室外相互配合共保作業人員安全,成為全段人盡皆知的優質檢修品牌。

  2015年春節期間,阿拉山口的大雪整整下了一天一夜,短短幾個小時設備全部被大雪覆蓋。王天新、拜了克與工區職工用最快的速度清除掉設備上的積雪。屋漏偏逢連夜雨,大雪伴著大風,使得剛剛清掃出來的設備又被吹起來的雪完全覆蓋。為了不耽誤行車,王天新、拜了克與工區職工在風雪中共同堅守,不眠不休工作了52個小時,終於完成了設備的清雪任務。

  工作結束後的拜了克感覺身體有些不舒服,準備回房間休息。王天新見狀立馬為拜了克打回了熱騰騰的餃子。王天新對拜了克説,“吃餃子是我們漢族人過年的習俗。吃了餃子,這一年一定能過得圓圓滿滿、幸幸福福的。”民族團結和友愛,讓拜了克在“國門第一班”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阿拉山口是中歐班列進出國門的地方,因為中哈鐵路設備的差異,兩國交界處各個系統的設備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隱患,熟知哈語的拜了克就充當起了國門的無償翻譯官。不管哪個系統設備出現問題,拜了克總是積極幫助兩國鐵路單位做好翻譯工作。

  即使休班在家,拜了克的手機也是24小時開機,一旦設備出現問題需要翻譯,工友們就會打電話給拜了克請他翻譯,幫助排除隱患、處理故障。他常説,“都是鐵路系統,不分單位,保證列車的通暢才是我們的一致目標。”

  青春洋溢 爭當“國門頂風石” 

  近幾年,阿拉山口信號車間準軌一場工區青年職工不斷增加,為守衛國門注入了青春力量。

  左文通的家在距離阿拉山口3500多公里的河北衡水,大學時擔任學生會主席的他為響應“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毅然西行,與烏魯木齊鐵路局簽訂了就業協議。

  2016年12月,左文通隻身一人第一次踏上新疆這片土地。2017年2月,他被分配到阿拉山口信號車間工作。

  阿拉山口幾乎常年大風,日常平均八九級,暫態風力甚至達到十二級以上。夏天最高溫度可達30℃以上,冬天最低溫度可到-30℃以下。

  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左文通和其他職工頂著炎炎烈日,利用將近二十個“天窗”,歷時近一個月的時間順利完成了140多組道岔的更換工作。為了爭取天窗點內可以多換一組道岔,左文通和職工們不顧頭頂的烈日,甚至顧不上喝口水,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浸濕又被烈日烤幹,一直這樣迴圈往復直到“天窗”結束。

  去年冬天連續幾場大雪,鐵路設備全部被雪覆蓋。為了不耽誤行車,左文通和其他職工連夜除雪,餓了就吃幾口泡麵,睏了就在桌子上趴一會兒。連續奮戰40多個小時,最終他們沒有耽誤任何一趟接發列車。

  雖然離家太遠,每年最多只能回家陪父母呆上三四天,但是左文通並不後悔當初投身西部建設的決定,“我想説既然我選擇了就不會後悔,有困難自己努力去克服,這正是我們新時代青年所應有的擔當與使命,我願意做一塊頑強的‘國門頂風石’,牢牢地駐守在祖國的西部邊疆。”

  説到2018年的心願,工區職工們大都相同,“全年無故障,順利實現安全生産12年。盡己所能,守好國門。”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