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汪德華:降成本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長期任務

2018-02-09 19:21: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強調:“堅持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十九大報告以及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要求,為實現高品質發展,需長期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其中,“降成本”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工作。

  長期以來,加強成本管理、降低産品成本普遍被視為企業內部微觀管理的一個範疇。而按照十九大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降成本”是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創新,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抓手之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際,如何從理論上理解十九大報告強調的“降成本”,事關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與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

  一、全面把握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

  作為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一個新概念,現代化經濟體系有其深刻的歷史邏輯、現實基礎和理論內涵。

  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首要特徵是品質第一、效益優先。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逐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國優勢和獨特的制度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經濟增長速度近40年均位於世界前列。我國經濟總量已經從1980年的世界第13位,發展到穩居世界第2位。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黨和政府也充分認識到資源和環境約束的重要性,高度重視經濟增長的成本問題和轉變發展方式的緊迫性。九五計劃期間,明確提出經濟增長方式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要求。但總體上看,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品質不高問題在諸多領域都有體現。例如,資源消耗越來越大,環境壓力日益凸顯,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依然不高,諸多關鍵技術和核心設備受制于國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需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正是在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指引下,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要求建設“品質第一、效益優先”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産率。

  十九大報告明確了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著力點,可以分別從硬體和軟體兩個維度進行概括。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硬體系統是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産業體系;軟體系統是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其中,實體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科技創新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解決的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素供給。唯有現代産業體系的四個硬體協同發展,國家的經濟創新力和國際競爭力才會不斷增強,全要素生産率的貢獻才能不斷提升。而要實現四者協同發展的關鍵,則是軟體系統的運轉有序。為此要以更大力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

  二、降成本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在要求

  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首要特徵是品質第一、效益優先。這就意味著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是一個“講成本”的經濟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將“降成本”作為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成本就是為達到特定目標所必須付出的資源耗費或價值支出。成本與效益是辯證統一的關係。所謂效益,就是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實現特定目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目標,是通過高品質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種需要的滿足,必然要以一定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耗費等為代價。現代化經濟體系強調“效益優先”,這就意味著必須提升全要素生産率,以最小的資源成本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的“降成本”,是現代化經濟體系“效益優先”的本質要求,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長期任務。經濟體系的成本影響因素眾多,既有企業內部的管理因素,又有現代化經濟體系硬體系統的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之間能否協同發展,甚至具體産業鏈之間的相互協調性,還有國家發展的制度環境的影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合格的市場主體,會為提高企業效益不斷優化內部管理降成本。但解決好産業鏈之間的相互協調性、現代化經濟體系硬體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優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軟體系統即國家發展的制度環境等,則需要充分發揮好政府作用。經濟體系總是動態發展的。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些領域存在的問題表現形式會有所不同,“降成本”的重點和發力點會有所不同,需要久久為功。

  值得指出的是,“降成本”與“品質第一”並不衝突,同樣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品質不達標的産品或服務的生産過程和生産耗費,本身不能創造任何價值,本身就是成本的一部分,我們通常稱之為品質成本。因此,從企業角度看,“降成本”必須是在符合“品質第一”前提下的成本管理,提高品質就是降低品質成本。從宏觀角度看,提升産業鏈之間的相互協調性,促進現代化經濟體系硬體系統間的協調發展,優化國家發展的制度環境,是貫徹“品質第一”理念的必然要求,可以為企業提升産品和服務品質,降低品質成本提供有利的外部條件。

  三、新時代“降成本”需堅持宏觀思維、綜合施策

  自習近平同志提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我國主要經濟政策以來,“降成本”一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十九大報告中具體要求是:“大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繼續清理涉企收費,加大對亂收費的查處和整治力度,深化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等行業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這些具體要求,都是從産業鏈之間的相互協調性、現代化經濟體系硬體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國家發展的制度環境等角度提出的,都明顯體現出“降成本”需堅持宏觀思維,注重綜合施策。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計劃經濟時期,相當一段時間內都存在忽視企業成本管理、搞生産建設不問經濟效益的現象。改革開放以來,成本管理得到重視,但許多人依然將其視為企業內部管理問題。在1980年中國成本研究會成立大會上,許毅等學者曾提出國民經濟成本概念,即要求研究社會生産、分配、交換、消費的組織管理,經濟結構的合理安排等同産品成本之間的規律性聯繫,著眼于從國民經濟戰略決策上探索降低成本的途徑。但也有學者認為,沒有必要建立國民經濟成本管理這樣的概念範疇。此後,從國民經濟視角進行成本研究的進展並不顯著,成本研究依然主要局限于企業內部管理範圍內。

  十九大報告以及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的“降成本”,是從更高的層次,更宏觀的視角指導成本管理工作,從理論上明確了成本管理研究和實踐的方向:“降成本”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長期任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制度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時點,“降成本”需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品質第一”理念,做好品質監控工作;促進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之間的協同發展;採取各項政策提升産業鏈之間的相互協調性;降低制度性成本。社會各界都要更新成本管理理念,注重宏觀思維、綜合施策抓好成本管理研究和實踐工作。

  首先要建立成本管理理論體系。按照十九大精神,從更廣的視角看待以“降成本”為核心目標的成本管理。“降成本”不是單一維度的“省錢”,不僅是企業內部管理問題,而且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各部分能否協同發展的內在要求。從現代化經濟體系協同發展的視角看,成本的組成部分有哪些?經濟體系各個部分對企業成本的影響渠道有哪些?宏觀上看成本與微觀上看成本有何不同?動態成本和靜態成本有何區別?從理論上厘清這些問題,對於在實踐中搞好“降成本”工作至關重要。

  其次在政策層面要堅持以實體經濟運作成本為重點,協同抓好降成本工作。實體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降低實體經濟成本,需要重視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發展狀況對成本的動態影響,還需要重視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等基礎性産業成本在産業鏈上的傳導。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核心是更好發揮現代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降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成本。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雖然從短期和個體層面看,會增加企業成本,但從宏觀層面看,這是降低美好生活的整體成本。

  在企業層面要勇於變革傳統的成本管理方法,以“品質第一,效益優先”理念為指引,從動態、宏觀的角度看待成本管理,而非單純地“省錢”。在當前,尤為重要的是樹立“品質第一”理念,不斷提升産品和服務品質,降低品質成本;要更加重視企業戰略的選擇是否適應新時代的經濟發展方向,發揮企業科技創新對降低成本的潛力。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