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鄉村振興戰略:高處著眼 細處著力

2018-02-09 11:01:00
來源:中青線上
字號

  作者:胡 敏(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發佈《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這是新世紀以來黨中央連續發出的第15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這15個中央“一號文件”都是聚焦“三農”工作,足以證明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多年來,黨中央持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廣大農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農民收入增幅連續幾年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幅,這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農村工作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撐。

  今年“一號文件”聚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們黨“三農”工作一系列方針政策的繼承和發展,我們既需要從高處著眼,從進入新時代的高度充分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也更需要從細節入手,著重解決好當前束縛農村生産力發展的各種障礙,加快補齊“三農”短板,夯實“三農”基礎,讓鄉村儘快跟上國家發展步伐。

  從高處著眼,就是要切實把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意義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是我們對抓“三農”工作換了一個新説法。這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大決策部署和頂層設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新旗幟和總抓手。它既與過去一些年我們推進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特色小城鎮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相銜接,也更是放在整個國家現代化發展大棋局中定位未來的中國農村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重點還是在農村。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程度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差距,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社會公共服務水準還有不少短板,農民總體富裕程度還不夠高,城鄉差距、地域差距拉得還比較大,依然有三千多萬貧困人口需要脫貧。可以説,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鄉村的振興,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所以,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推進國家現代化的七大戰略之一,把抓好“三農”工作的重點放在振興鄉村,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大原則,是順應了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解決好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從細處著力,就是要重點解決束縛農業生産力發展的各種障礙

  今年的“一號文件”按照發展新理念,立足國情農情,協調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從十二個方面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基本原則、實施路徑進行了全面部署,提出要以産業興旺為重點,以生態宜居為關鍵,以鄉風文明為保障,以治理有效為基礎,以生活富裕為根本,以擺脫貧困為前提,明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著力點。

  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重點要解決的還是“地、錢、人”的問題,這也是束縛農業生産力解放和發展的主要障礙。“一號文件”闡釋的比較清晰,就是要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一是以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推進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經營制度改革,強化鄉村振興的土地供給和制度性供給。二是加大力度破解農村人才瓶頸制約,把農村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匯聚全社會力量,培養現代化農業技術人才,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三是解決錢從哪來的問題,通過設計一系列政策,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強化鄉村振興投入保障。

  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這既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埋頭苦幹,久久為功,書寫好新時代“三農”新篇章。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