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多點發力,健全鄉村社會治理體制

2018-02-08 18:20: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2018年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下稱《意見》),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為今後一段時期的工作指明瞭方向。

  中國社會是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在計劃經濟時代,農産品和工業品的“價格剪刀差”使鄉村為城鎮化、工業化做出了巨大犧牲。改革開放以來,大量進城務工人員又為城鎮化提供源源不斷的勞動力,有力支撐了中國經濟騰飛。但是,與城鎮化高歌猛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很多農村發展緩慢。可以説,快速城鎮化的光鮮背後,是農村的貢獻與面臨的嚴峻形勢。

  一些人認為,中國只要實現了城鎮化就萬事大吉了。殊不知,離開了廣大鄉村的有力支撐,城鎮化必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農村發展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廣袤的鄉村地區無法繁榮,就難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意見》從農業、生態、文化、民生、金融、扶貧等多個方面提出了行動方針,其中重要一點是提出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要建立這樣的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實踐。

  首先,要加強農村公共服務的提質增效,使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各類公共服務逐步接近或達到城鎮水準。許多村民之所以遷入城鎮,許多人才之所以不願意到農村工作,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數量不足、品質不高,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比如,儘管公立學校是免費和就近入學,但是師資流失嚴重,教育品質欠佳;鄉村醫院往往醫療條件有限,大病看不了,村民不得不長途跋涉到城市的大醫院就診住院;垃圾圍村等環境衛生問題亟待治理。此外,農村文化藝術活動也相對貧乏。因此,實現鄉村振興,要進一步加大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提供,增強村民的自豪感和歸屬感,避免村民因為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而成為家鄉的“走讀生”。

  其次,要讓村支部和村委會更加充分地運轉起來,發揮應有功能。村兩委是農村治理的重要力量,目前對村兩委和村幹部的制度性還有待加強。對此,一方面要加強村民選舉和監督,避免民意被操縱;另一方面,要發揮鄉鎮政府的指導和監督作用,全面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推行村級事務陽光工程。使村兩委能夠更好地開展工作。與此同時,要進一步做好大學生村官等人才引進工作,通過外來人才的新鮮血液破解村治的癥結。

  最後,要充分重視和用好資訊技術。《意見》多次提出資訊技術的作用,包括彌合城鄉數字鴻溝、建立網上服務站點等。在“網際網路+”的時代,移動資訊技術將為農村治理創新和社會結構轉型提供有力支援。有調查顯示,村民普遍期望政府能夠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網上服務,特別是各類移動政務服務。因此,用好資訊技術,可使鄉村振興的實現事半功倍,也是未來需要特別關注的重要方向。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