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專家談】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型現代化經濟體系

2018-02-02 10:45:00
來源:中國網
字號

  楊震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副教授 

  我國經濟發展已經到了歷史性階段轉換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總書記這一重要論斷,明確了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在1月30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不言而喻,高品質經濟發展離不開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如何才能有效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總書記特別強調了要做好五個方面紮實管用的政策舉措和行動。其中,在開放發展理念下,提出“要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際競爭力,更好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繼續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國際交流合作。”這裡蘊含的重要論斷是,傳統開放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要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導向,而“一帶一路”合作共贏模式是行之有效的重要工作抓手。

  傳統開放模式到底是如何運轉的,遇到了什麼困境非改不可?從對外經濟規模表現來看,傳統開放模式取得的成就無疑是值得肯定的。加入WTO短短八年後,我國即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2013年我國又超過美國躍居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但與此同時,內含的結構性問題也開始凸顯。有兩組數據值得深思:一是商務部2013年的出口統計數據。當時,我國機電和高新技術産品出口比重分別經達到57.3%和29.9%,但機電産品出口中的61.2%是外資企業生産的,51.1%是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術産品出口中的73%是外資企業生産的,65.3%是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二是鋼鐵這一典型産能過剩行業的進出口和價格數據。2016年全國粗鋼産量8.08億噸,世界佔比達到49.6%,但同時我國進口鋼材高達1321萬噸。從産品價格看,出口鋼材均價約589美元/噸,而進口鋼材均價則高達993美元/噸,進出口價格差異顯著。

  這些數據清晰地勾勒出了傳統開放模式的基本特徵:一方面,外資主導中高端産業與低利潤環節的本土化。外資企業佔據中高端産業以及産業鏈的高利潤環節,即“微笑曲線”的兩端。國內企業主要以利潤最低的加工貿易環節嵌入世界分工體系,處在“微笑曲線”的底端;另一方面,本土企業出口産品技術含量相對低,價格成為主要競爭砝碼。在國際貿易中容易引發“價格戰”,加之部分西方國家不承認且濫用我國非市場經濟地位,使得許多重要産業中出現了“中低端産品出口——價格競爭成主導——頻繁遭遇反傾銷調查——徵收高額反傾銷稅”的惡性迴圈,由此導致我國連續21年成為世界上反傾銷和反補貼最多的國家。

  歸根到底,在傳統開放模式下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時,遇到的突出困境就是我國經濟體系的國際競爭力偏弱。這也正是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的微觀誘因與宏觀背景,其主要導向就是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際競爭力。那麼,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和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如何改變了傳統開放模式?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國際交流合作,又能否緩解上述困境?有目共睹,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一帶一路”建設,而在此次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對“一帶一路”的明確定位是國際交流合作。黨的十九大報告在論述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時也提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這充分表明,以“一帶一路”框架為主的合作成為了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下的重要貿易模式和制度安排。

  “一帶一路”框架提供了一種有別於傳統貿易的全新合作模式。在這個新模式下,沿線國家與我國可以實現合作共贏、優勢互補。我國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一流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充足的産能以及完善的基礎工業體系,可以作為新合作模式的要素與産出供給方;沿線國家實現經濟發展“起飛”仍缺乏有效的支撐體系,其中基礎設施建是較大的短板,加之建設資金普遍匱乏,因而成為新合作模式的潛在需求方。説到底,這個新合作模式是有現實供給與需求支撐的,是基於市場導向的,是“共商共建共用”理念引領的。在“一帶一路”推進的過程中,更好地利用了全球資源和市場,世界分工體系也得以重塑,尤其為我國經濟和産業實現向全球價值鏈兩端攀升提供了有效的載體。當然,新合作模式不是“剃頭挑子一邊熱”,我國提供的技術、産能以及貸款,有著合理的盈利與回報機制,因而也是互利共贏的。不過,與傳統開放模式的根本區別在於:在傳統開放模式下,企業的盈利與回報是基於當期交易所得;在以“一帶一路”為主要框架的新合作模式中,我國企業的盈利和回報是建立在沿線國家“發展起來”基礎之上的,是共用沿線國家未來經濟增長的潛力,較好地避免了傳統貿易模式下遇到的系列困境。

  不難看出,這個合作模式深深植根于我國發展的一個重要歷史經驗:“要致富、先修路”——完善的基礎設施有利地助推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型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了一種與其他國家和平共進的開放型經濟新模式。遠為重要的是,這個歷史進程還將為這些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責任編輯 蔣新宇)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