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IMF再次上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至6.6%

2018-01-24 13:5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經濟日報華盛頓1月22日訊 記者高偉東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當地時間1月22日發佈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3.7%,相較去年10月份的預測高出0.1個百分點,比2016年提高了0.5個百分點。IMF認為,此輪全球經濟增長基礎廣泛,特別是歐洲和亞洲地區出現了令人驚喜的顯著增長。同時,IMF將2018年和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均上調了0.2個百分點至3.9%,反映了全球增長勢頭加強以及最近批准的美國稅收政策變化帶來的預期影響。相較去年10月份,IMF將中國今年經濟增長預測上調了0.1個百分點至6.6%。

  報告指出,自2016年中期以來,全球經濟週期性上升勢頭不斷加強。2017年,全球約120個經濟體(佔全球GDP四分之三)經濟同比增速都出現了上升,這是2010年以來最廣泛的全球增長同步上揚。在發達經濟體中,2017年三季度的增長高於上年10月份的預測,特別是德國、日本、韓國和美國。巴西、中國和南非等主要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三季度的增長也高於上年10月份的預測。高頻硬性數據和情緒指標顯示,2017年四季度全球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在發達經濟體投資回升、亞洲製造業産出增長的支援下,世界貿易在近幾個月強勁增長。相關採購經理人指數顯示,未來的製造業活動將加強,這與強勁的消費者信心一致。

  具體而言,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在2018年、2019年分別為2.3%、2.2%,相較去年10月份的預測,分別上調了0.3個、0.4個百分點。預計美國的稅收政策變化將刺激經濟活動,短期影響主要來自企業所得稅降低帶來的投資增長。預計在2020年之前,稅收政策變化對美國經濟增長的影響都將是積極的。相較去年10月份,IMF對美國2018年、2019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分別從2.3%提高到2.7%、1.9%提高到2.5%。但IMF同時指出,這一預測有一系列的不確定性。由於一些條款具有臨時性,預計美國所有稅收政策將導致2022年之後幾年的經濟增長放慢。

  IMF對2018年至2019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總體增長預測不變。但是,各地區前景差異明顯。2018年至2019年,亞洲發展中國家將增長6.5%左右,與2017年的增速基本持平,該地區對全球經濟增長將繼續貢獻一半以上。相較去年10月份,IMF對中國2018年、2019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分別從6.5%提高到6.6%、6.3%提高到6.4%。IMF認為,印度經濟將出現回升,東盟五國地區經濟將基本保持穩定。

  在歐洲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預計2017年的增長率將超過5%,2018年和2019年的經濟活動將繼續強于先前預期,主要帶動因素是波蘭,尤其是土耳其高於預期的增長。預計拉丁美洲的經濟復蘇將加強,2018年、2019年將分別增長1.9%、2.6%。這一變化主要反映了墨西哥增長前景改善、巴西經濟復蘇進一步鞏固、大宗商品價格走強和部分大宗商品出口國融資條件更為有利。

  報告認為,近期影響全球經濟增長的風險大致平衡,但在中期內仍偏于下行,主要表現為兩個大的方面:一是資産估值過高和嚴重收縮的期限溢價提高了金融市場調整的可能性,從而可能抑制增長並挫傷信心。一個可能的觸發因素是需求增長加快會導致發達經濟體的核心通貨膨脹和利率上升快於預期。如果全球情緒依然強勁,通貨膨脹下降,那麼中期內金融狀況可能仍然寬鬆,這會導致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金融脆弱性加劇。二是內向型政策的實施、地緣政治局勢緊張以及一些國家的政治不確定性也會帶來全球經濟下行風險。

  報告最後強調,目前全球經濟的週期性上升為深化改革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時機。所有經濟體面臨的共同重點工作包括實施結構性改革以提高潛在産出,以及提高經濟增長的包容性。在金融市場樂觀的環境下,確保金融穩健性至關重要。通貨膨脹低迷表明,許多發達經濟體的經濟依然疲軟,貨幣政策應繼續保持寬鬆。但是,增長勢頭增強意味著財政政策應該越來越多地關注中期目標,即確保財政可持續性和支援潛在産出。此外,加強多邊合作對於確保全球經濟復蘇仍然至關重要。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