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葉興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改革創新

2018-01-10 09:39:00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字號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李海楠

  2017年12月18日—20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定調2018年經濟工作的同時,圍繞推動高品質發展明確了8項重點工作,其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被明確提及,涉及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清除阻礙要素下鄉的各種障礙等相關體制機制安排。而隨後於2017年12月28日—29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更是首次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並清晰劃定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時間表和路線圖: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完成;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自黨的十九大首次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一幅繪製我國新時代鄉村振興發展的宏偉藍圖正逐步展現於世人面前。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指出,鄉村振興戰略是未來促進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戰略,也是未來我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他強調,真正實現鄉村振興,必須以改革創新的思路,清除阻礙農業、農村發展的各種障礙,激發農村各類要素的潛能和各類主體的活力,不斷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動能。

  科學制定鄉村振興規劃,核心是“人、地、錢”

  中國經濟時報: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要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擺在2018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整體工作的首位。您認為,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應注意哪些重點問題?

  葉興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科學制定規劃,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全面推進各項振興措施落地。核心是抓好“人、地、錢”三個關鍵。

  人的方面。要促進鄉村人口占比下降、結構優化。總體而言,我國仍處於“要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的發展階段,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繼續促進鄉村人口進城和農業勞動力轉移。也要注意到,我國鄉村人口進城和農業勞動力轉移具有“精英移民”的特徵,進城的人口和轉移的勞動力在年齡、受教育程度、性別比例等方面明顯優於留在農村的那部分人口和勞動力。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在促進鄉村人口占比下降的同時,注重優化鄉村人口結構,提高鄉村人力資本品質。

  地的方面。要加快建立鄉村振興的用地保障機制。一要以農業現代化為目標完善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辦法。調整完善對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的賦權,防止土地撂荒、地租過快上漲。二要完善農業設施用地管理政策。對農産品冷鏈、初加工、休閒採摘、倉儲等設施用地,停車場、廁所、餐飲等配套用地,應實行更靈活和寬鬆的管理政策。三要優化城鄉建設用地佈局。切實落實“將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確定一定比例用於支援農村新産業新業態”的既有政策。審慎改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耕地佔補平衡操作辦法,為鄉村振興留出用地空間,不要急於把農村建設用地騰挪到城市、把欠發達地區建設用地騰挪到發達地區。四要探索盤活農村閒置宅基地的有效途徑。在不以買賣農村宅基地為出發點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有效利用農村閒置宅基地的具體辦法。

  錢的方面。要建立健全有利於各類資金向農業農村流動的體制機制。無論是實現“産業興旺”還是“生態宜居”,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應從財政、金融、社會資本等多個渠道籌集鄉村振興所需資金。一要改革財政支農投入機制。二要加快農村金融創新。三要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

  貫徹“重中之重”要求,力促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從鄉村振興戰略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來看,與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最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不無二致,甚至可以認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全面振興局面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具體體現,然而,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下仍存在鄉村發展滯後於城鎮建設的問題,在您看來,這是否意味著從現在至2050年的30多年間,我國需要採取一切可能的舉措,從體制機制和制度層面確保鄉村的優先發展?

  葉興慶:儘管從今年到2020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農業、農村還會發生新的變化、取得新的進步,但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時,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仍將相當突出。從這個起點出發,我國將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農業、農村發展如何跟上整個國家現代化的步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挑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根本出發點就是要使農業農村現代化與整個國家現代化保持同步。為實現未來的鄉村振興發展目標,顯然需要多措並舉做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十九大報告立足於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明確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並突出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之所以這麼強調,原因在於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特徵仍十分明顯,在未來的現代化新征程中,必須補齊農業現代化這個“四化同步”的短板、農村現代化這個國家現代化的短腿。

  必須清醒地看到,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各類資源要素會自發地流向高回報率的工業和城市,農業和農村在這場資源要素爭奪戰中往往會敗下陣來。特別是對我國這種後發追趕型國家而言,在現代化進程中,工業化城鎮化往往是快變數,農業農村農民向現代化轉型往往是慢變數。在快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要想避免農業衰退、鄉村衰落,實現國家協調均衡發展,必須牢固樹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理念,切實加大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支援力度。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必須貫徹“重中之重”的要求。新世紀以來,為了確保廣大農村同全國一道在2020年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央強調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後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統籌城鄉發展、城鄉發展一體化等重大方針,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面向未來,無論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還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三農”問題都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

  因此,要把“重中之重”的要求落到實處,關鍵在於轉變政績觀。衡量一個地方工作的好壞,要看工業,更要看農業;要看城市,更要看農村;要看經濟總量,更要看民生改善。在領導精力擺布、財政資金分配、重大項目安排等方面,真正做到向農業農村傾斜。

  資金、政策、公共服務與人決定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在切實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面,您認為,今後需要在哪些方面著力?

  葉興慶: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必須建立健全有利於各類資金向農業農村流動的體制機制。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仍然適用“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的思路,投入的重要性甚至更加凸顯。一要改革財政支農投入機制。二要加快農村金融創新。三要消除社會資本進入農村的制度障礙。重點是探索建立社會資本進入農業農村的用地保障機制。例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將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以入股、聯營等方式,與社會資本共同發展鄉村休閒旅遊、養老等産業和農村三産融合項目。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必須提高農業支援保護政策的效能。今後我國農業支援保護政策的力度還應繼續加大,但要調整政策的著力點。應突出競爭力指向,加大對農田水利、土地整治、農業科技、職業農民培訓等的投入,促進農業降成本、提效率。還應突出綠色生態指向,加大對退耕還林、退耕還濕和退養還灘、節水灌溉、耕地地力保護、化肥和農藥減量、農業廢棄物回收、地下水超採和重金屬污染地區治理等的投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必須提高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準。經過多年努力,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四梁八柱”已經搭起來,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轉變。目前主要問題在於公共服務領域的城鄉差距仍然太大,農村公共服務的保障水準太低。應把從“有”到“好”作為主攻方向,繼續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著力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品質和便利性,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著力增加農民基礎養老金,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著力提高農民報銷比例,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著力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和覆蓋面。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必須為鄉村聚人氣、添活力。隨著大量農村人口轉移進城,部分地方出現了“空心屋”“空心村”,缺乏人氣,甚至略顯凋零,這是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現象,也是正常現象。我們沒有理由阻止農民進城,也阻止不了部分村落的衰退和消亡。我們要做的,是在推進城鎮化的同時,以縣域為單元,前瞻性地規劃好村鎮體系,把傳統民居和古村落保護好,把今後將長期存在下去的村莊建設好。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