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7:環保監管“長牙齒”,藍天不再是新聞
環保與經濟如何相得益彰
在緊鑼密鼓的督查通報中,環保部門陷入環境執法是否是“一刀切”的輿論漩渦中。一個老話題也再次浮出水面:如何處理經濟發展和環保的關係?
面對質疑,8月22日,環保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別濤表示,對環境違法企業實行零容忍的嚴格執法,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但反對簡單、粗暴的“一刀切”做法。 他説,環保部門從來不要求“一刀切”,而是既要反對部分地方平時疏于監管,讓違法企業長期存在的不作為,又要堅決反對部分地方環保大檢查時採取簡單、粗暴“一刀切”的做法。
此後,對環保督查“一刀切”的質疑有所減弱,但環保執法導致“工廠關閉潮”已經影響了經濟發展等説法仍然不絕於耳。環保部有關負責人多次用數據和事實進行了反駁。
9月27日,環境保護部環評司司長崔書紅表示,對於抓環保會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導致原材料價格上漲的説法,環保部不贊成。過去有一些違法排污的企業,大幅壓縮環保成本,甚至根本不投入環保,劣幣驅逐良幣,嚴重破壞市場競爭秩序,阻礙了産業結構優化升級。
10月23日下午,在回應生態環境整治與保持經濟增長之間關係時,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幹傑明確表示:“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在過去這段時間,我認為是相得益彰的,環境保護在加強、環境品質在改善,同時經濟發展沒有受到影響。”李幹傑也承認:“我們在推動環境保護,加強環境保護過程中,強調既要打攻堅戰,又要打持久戰,問題的積累不是一天兩天,要把它解決也絕非一夜之間。”
溫暖和藍天一個都不能少
2017年冬天,最牽動人心的是供暖問題。快速推進的“煤改氣”,解決了環境問題,但燃煤爐具被拆、“煤改電”“煤改氣”供應不足導致供暖延遲的報道屢見不鮮。儘管有些人説,寧願挨凍也要藍天白雲。但是,如果真的由部分人,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挨凍換來藍天白雲,沒人可以安心享受。
12月4日,環保部向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下發《關於請做好散煤綜合治理確保群眾溫暖過冬工作的函》特急文件,要求進入供暖季,凡屬沒有完工的項目及地區,繼續沿用過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已經完工的項目及地方,必須確保氣源、電源穩定供應及價格穩定,在存在問題和矛盾的情況下,工業等領域用氣用電必須為民用讓路。
同時,環保部把確保群眾冬季及時充足供暖作為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強化督查巡查工作重點,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進行專項督查。督查內容主要包括居民供暖是否正常、燃氣採暖氣源是否穩定、電採暖的電價優惠政策是否落實、燃煤採暖的煤炭是否供應等。
實際上,民用“煤改氣”並非導致天然氣需求暴增的“罪魁禍首”。清華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原熱能工程系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姚強認為:今年新增1.3億立方米天然氣用量,民用“煤改氣”僅佔30%左右。
“煤改氣”導致個別地區供暖季氣源緊張的背後其實是一場能源革命的嘗試——用油改氣、煤改氣等政策改變北方地區的能源消費格局,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毫無疑問,這個大方向是正確的,但是具體操作情況錯綜複雜。
環保部門也很委屈,按照設想,溫暖過冬和藍天白雲,一個都不能少。環保與民生息息相關,2017年的環保領域因此有些“驚濤駭浪”。今後,在對環保與民生的關係處理中,監管不僅要“長牙齒”,而且要更智慧。本報記者 王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