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學生自殺是應試教育惹的禍?這些教育批評很忽悠

2017-12-25 13:11: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原標題:爸媽成功學 盤點那些忽悠人的教育批評

  2017年到了尾聲,盤點一下輿論圈裏圈外的教育觀點,會有一些有趣的發現。那些但凡給教育扣上“應試教育、愚蠢教育、違背人性、反教育、反常識”等帽子的文章及其觀點,言辭越激烈越能吸引粉絲點讚,故事越離奇越是流量洶湧。而此時,事物發展的基本邏輯、教育的本質規律都無需顧及。

  其實,教育言説,或教育片斷感悟,或教育評論,或教育著作,無論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理應對教育有所裨益,引導社會正確認識教育。然而,現實中很多教育言説起反向作用,使教育工作總體氛圍變差,矛盾加劇。對美好教育的追求,讓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家長殷切的希望,然而現實中大多家長並不能如願。因而各種教育言説中只要你羅列教育不良現象,總能喚醒大家對教育的不良體驗,引發圍觀。下面就常見的非常有“號召力”的教育謬論作些辨析。

  誤區一:回歸常識才能做好教育?

  呼籲“回歸常識做教育”的“教育家”“評論家”猶如過江之鯽,見多不怪。顯得“眾人皆醉我獨醒”。

  然而,教育學的許多觀念和説法不是像自然科學中的概念那樣有清晰精確的定義和判斷,通常只能是描述性的。被認為是常識的一類説法,有許多是習非成是,或不正確或不全面或包含自相矛盾。

  類似于“勤有功、嬉無益”之古訓,似乎很正確,但遊戲是兒童的天性,于兒童成長有特殊的意義,這就是常識與科學相區別之處。

  現在一些批判性的論斷,已形成共識,但經不起推敲。禮教殺人?著名的哲學家賀麟問“自由、民主”不殺人嗎?八股文是僵化無用的代名詞,但事實上它也是語言表達形式的一種精緻化,作為衡量語言水準的尺度,不見得輸于語文的標準化考試。

  辨析:教育就是生長,生命的成長就是不斷成熟與進步,然而事實上這種進步並不是線形的,知識獲得的同時是好奇心與想像力的退化。知識不重要,智慧重要,但智慧能教嗎?成功不重要,幸福重要,但失敗的人生,如何體悟出幸福呢?失敗倘可以享受,那人生又何須奮鬥呢?考得好不重要,發展得好才重要。但發展為什麼要排斥考試呢?某所學校考得好,便有應試教育的嫌疑,這也是社會共識啊。阿Q認為凡和尚一定與尼姑有私情。這兩種思想方法不是也很一致嗎?

  有些所謂常識,前提就錯,像某老師的學校醫院比較論,醫院優於學校論,本身便不合於常識。病人不交錢,醫院一定拒之於門外。學生交不起費,學校一定得設法不讓他輟學。好學校與好醫院誰更人道?但能這樣比較嗎,雖逞一時口舌之快,然則于改進教育有益嗎?

  此外,學生掌握的知識越多越好,智力的開發越早越好,兒童成長過程中錯誤犯得越少越好,學生受管制越少,自由活動的天地越廣,創造性思維越發達等,好像也並不儘然。不同的學生成長方式不同,甚至相左。又如“不跪著教書”,好像有人要他跪,或別人都跪著,他偏不,有傲骨!推而廣之,營業員、清潔工、護士、駕駛員等各行各業,誰都不應跪著呀!但如果大家都高傲地説,我是不會跪著服務的,這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呢?這無非迎合了社會上的一種民粹情緒,以博取民主鬥士的美譽,所以常以“常識”之名反科學。著名教育學者呂型偉説過:“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願教育學者們摒棄簡單歸因等邏輯謬誤而把求真求是作為教育的“常識”。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