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文物援外、聯合考古已覆蓋周邊16個國家

2017-12-24 15:27: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作為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杜巴廣場的標誌建築之一,“九層神廟”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遺憾的是,兩年前的一場強震,導致了該廟上面兩層震塌。今年8月,中國政府開始援助“九層神廟”震後修復,這也是中國在尼首個大規模文物援外項目。“對它修復、保護兼具文物保護與促進當地民生的雙重意義。”國家文物局辦公室(外事聯絡司)主任解冰説。

  開展“九層神廟”的援助修復,僅是2017年文物對外交流工作的一個縮影。在12月22日國家文物局第四季度新聞發佈會上,解冰表示,2017年文物對外交流工作涉及四個突出特點:緊密圍繞元首外交,緊緊圍繞“一帶一路”建設,深度參與文化遺産國際治理,統籌服務全國文物行業“走出去”“請進來”。

  政府間合作取得有效進展

  今年1月份,加拿大文化遺産部長梅拉妮若利訪華期間,向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提交了文物返還清單,返還19世紀上座部佛教佛寺兩件木質建築構件和中國魚龍化石、三疊紀晚期魚骨化石。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與加拿大還未簽署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物政府間雙邊協定,成功返還表明有關大國能夠拿出誠意解決複雜敏感問題,也是國家間使用外交渠道實現流失文物返還的新實踐。”解冰説。

  另外,今年5月,中國政府文物代表團訪問塞爾維亞、埃及期間,與塞爾維亞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與塞爾維亞文化與媒體部關於促進文化遺産領域交流與合作的諒解備忘錄》;與埃及文物部就共同深化在文化遺産保護和考古發掘,特別是孟圖神廟聯合考古,以及博物館和文物展覽、人員、學術和文保科技交流等領域的合作進行了深入磋商。另外,我國與阿根廷、尼泊爾等國文化遺産領域政府間合作也取得有效進展。

  推進聯合考古、保護修復項目

  “文物援外成為文化外交工作的新亮點。”解冰説。在今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北京峰會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和緬甸聯邦共和國宗教事務與文化部關於開展緬甸蒲甘古跡震後修復保護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簽署,是中緬兩國在文化遺産合作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中緬通過文物保護聯通民心、互學互鑒的舉措。

  解冰還提到,文物援外和聯合考古項目已在周邊國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項目鏈。其中,歷史古跡保護修復覆蓋6國,8個項目;聯合考古合作覆蓋12國,15個項目。共計16國、23個項目,為“一帶一路”文化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對於下一年度的文物對外交流計劃,解冰表示,將不斷擴大文物的援外工作規模。比如,結合中柬建交60週年,做好援柬茶膠寺竣工移交的相關工作;穩步推進尼泊爾九層神廟、烏茲別克希瓦古城等開工項目;還將進一步統籌支援包括科研機構、高校等在內的全國文物保護力量,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推進在沙特、伊朗、印度、孟加拉、烏茲別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等地的聯合考古、規劃設計和保護修復項目。

  創建文化遺産國際協調聯絡機制

  “積極參與文化遺産領域的多邊國際治理。”解冰還提到,隨著國際反恐形勢的嚴峻,瀕危文化遺産保護成為國際文化界的重要議題,在美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背景下,以參與阿布扎比會議後籌建的瀕危文化遺産保護基金為抓手,做好相關協調工作;另外,派員參加基金董事會管理,以積極姿態承擔國際責任。

  同時,要以“一帶一路”倡議引領文物對外交流工作。比如,加強對美國等文化遺産大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府間官方合作,儘早啟動中美政府間防止非法進口中國文物諒備續約談判工作;推進與其他國家商簽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化財産政府間雙邊協定和文化遺産主管部門間全方位合作協議的工作力度,構建穩定、多維的政府間文化遺産合作網路。

  “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溝通合作,提高國際公約履約水準,通過舉辦主題研討會、論壇等,創建文化遺産國際協調聯絡機制;加強對福建、浙江文物外事部門的指導,助力泉州、良渚申遺工作。”解冰説。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