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他們當初搶走的,今天我們要這樣拿回來——

2017-11-27 15:22: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如今,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刺激著華夏子孫的眼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不完全統計顯示,全世界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藏有164萬餘件中國文物。而根據中國文物學會的統計,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約有1000萬件之多……

  於是,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報道:“中國收藏家正在世界各地追尋中國文物。”

  外媒認為,將偉大藝術品回購的愛國主義主張和對未來獲得經濟收益的期望,催生了新的收購浪潮。

  香港佳士得拍賣行亞洲藝術部主席石俊生稱,中國收藏家已有“慾望和能力”回購幾個世紀前被世界各地買家收購的書畫、雕刻及其他藝術品,“這是中國軟實力的一種表現。”

  上海著名藝術品收藏家劉益謙出價4500萬美元,拍得明永樂禦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

  英國倫敦古籍經銷商安德烈亞馬佐基稱:“一些中國買家認為他們的過去被奪走了,因此希望買回自己的一段歷史。早前對此感興趣的僅限于香港居民和海外僑民,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內地買家也蜂擁而至。”

  美國《紐約時報》發文稱,中國買家正頑強地從全世界的拍賣行追溯中國文化遺産的精品。

   2000年,圓明園12生肖獸首銅像中的牛首、猴首、虎首現身拍賣場,當時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的憤慨。最終,中國保利集團以3000萬港元(1人民幣約合1.2港元)競購。 

  2007年8月初,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準備拍賣圓明園馬首銅像的消息披露後,再次引起各界譁然。最後經過和拍賣行的協商,愛國企業家何鴻燊在拍賣會舉行之前以6910萬港元買下馬首銅像,並將其捐贈給國家。

  2009年,一枚原藏于圓明園的乾隆“九州清晏”寶璽現身法國一場拍賣會,此璽為白玉質地,交龍鈕,最終被一位華人以138萬歐元(1歐元約合7.8元人民幣)購得。

  相關資料顯示,這方璽印製于18世紀清乾隆年間,底部呈現四方形,刻有“九州清晏之寶”六字,“來自瓦蘇瓦涅將軍收藏”。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時任上校的瓦蘇瓦涅正是法軍駐天津大沽軍營的指揮官。

  同年2月25日,圓明園流失文物兔首和鼠首在巴黎大皇宮被佳士得拍賣行和皮埃爾-貝傑公司聯合拍賣。

  當時,場內氣氛劍拔弩張,安保人員甚至要求坐在最後四排觀眾座席上的人員一律離開座位,站到拍賣場的最後方。這樣,在觀眾和競拍者之間便空出一條4排座位的“緩衝帶”。現場氣氛一度很緊張。

  當日晚間,圓明園鼠首和兔首以每尊1400萬歐元落槌成交,買家身份不得而知。

  北京時間3月2日,巴黎拍賣會上的神秘買家蔡銘超現身,公開告知是自己將獸首拍下,並表示“每一位中國人在那個時刻都會站出來的,我只是盡到了自己的責任。”

  最終,“拍而不買”風波後,獸首流拍。

  其實,這些中國收藏家的身份也日趨多元化,除了有能力一擲千金的大收藏家,也有普通人;有在海外工作的年輕人,也有中年人;有專注文物研究的知識分子,也有普通打工者……他們不僅熱衷“海淘”,還懷揣著更宏大的夢想:將流落海外的中國文物送上回家之路。

  因此,對一些中華兒女而言,收藏不僅僅是一種愛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然而,許多海外賣家正是利用中國人的愛國情緒趁機抬價,所以,希望民間機構與個人理性表達愛國熱情,那些散落在海外的“國寶”們,我們勢必要通過合理合法的途徑,一件、一件地追回來!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