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拉動全球經濟增長最給力(國際論道)

2017-12-18 13:59: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近日,聯合國在紐約總部發佈《2018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指出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達到3%,是自2011年以來的最快增長。其中,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多,約佔1/3。

  一直以來,中國經濟在全球範圍內始終保持“最優生”的表現,成績亮眼。2017年,中國同樣沒有讓世界失望。頻超預期的經濟數據、亮點紛呈的增長動能、力度不變的全球貢獻,讓外媒紛紛感嘆,中國的經濟活力令人倍感振奮。

  數據亮眼 預期上調 

  這一年來,在全球經濟仍在努力從危機中復蘇的大環境裏,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表現成為一抹絕對的亮色。數據是最有説服力的依據。

  拉美社注意到,自9月以來,世界銀行、摩根大通銀行、野村證券公司等國際機構紛紛修改了對今年中國經濟的預期報告,認為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應在6.7%至6.8%之間。

  根據今年3月發佈的政府工作報告,2017年中國GDP預期增長目標為6.5%左右。為何近來這些國際機構不約而同地選擇看好中國?拉美社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內需強勁和出口復蘇的帶動下,中國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9%,這一數字令人振奮。

  在近日報道中,英國路透社同樣羅列了一組中國經濟的亮眼數據:在電子産品和高科技産品銷售強勁的推動下,11月中國出口同比增長12.3%,這一數據高於此前分析人士5.0%的預測值,為8個月來最快增速。與此同時,大宗商品採購推動了進口增長。根據中國海關總署12月8日的消息,中國11月進口比去年同期增長17.7%,大大高於11.3%的預測值,為9月以來最快增速。

  “11月的進口數據顯示,我們可能需要上調對中國經濟的展望。”路透社援引英國牛津經濟諮詢社亞洲經濟部門負責人高路易的觀點如是稱。該社認為,這些數據或將有助於緩解外界對於中國增長放緩的擔憂。

  面對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交出的一張張耀眼成績單,外媒不再吝嗇自己的讚美。

  “大大超出預期”,對於今年中國經濟的表現,美國財經媒體CNBC日前給予盛讚,指出中國政府正在積極引導經濟向更加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中國經濟在未來10年內將繼續穩步發展。

  美國《華爾街日報》則從另一個角度肯定了中國經濟最新一年的表現。該報稱,2017年做空中國經濟的投資者代價慘重,苦不堪言。因為,這是與中國經濟向好的大趨勢背道而馳。在臨近年尾之際,對於中國經濟的全年成績單,該報援引經濟學家的分析做出一個頗為樂觀的判斷:全年至少6.5%的增長目標可輕鬆實現。

  數字經濟 動能強勁 

  可觀的數據背後,國際社會討論更多的,是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升級。不少外媒認為,中國經濟已由以往追求數量轉為更注重經濟增長的品質,這是今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九大釋放的明確信號,也是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重要特徵。

  對此,香港《南華早報》稱,通過淡化硬性經濟目標,中國未來的增長將更平衡、更可持續。新加坡《聯合早報》也在日前報道中引述專家預測稱,在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高品質發展將成為主題詞。

  當然,在外媒看來,中國經濟不再一味追求速度,並不意味著就將失去活力。恰恰相反,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呈現新動能,與技術進步緊密聯繫的數字經濟正是其中非常強勁的動能之一,這在2017年中國經濟發展中尤為突出。

  美國《福布斯》雙週刊網站刊文指出,在一些頂尖技術公司的推動下,數字經濟的新領域正在中國快速發展,包括物聯網、虛擬貨幣、金融技術、人工智慧、先進的機器人技術和大數據。此外,在教育、工業和醫療保健等傳統行業,數字經濟也變得日益常見,並帶動這些行業提效增值。

  數字經濟的浪潮何以在中國如此澎湃?文章進一步指出,推動中國數字經濟的不僅是風險投資者和消費者,中國政府也通過“網際網路+”政策,鼓勵企業使用網際網路來發展和創新,並鼓勵投資包含人工智慧的項目。文章還引用波士頓諮詢公司的數據稱,中國的數字經濟規模到2035年預計將達到16萬億美元,滲透到整體經濟的48%。

  此外,還有外媒敏銳地觀察到一個新現象——如今,在中國,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不只在城市可見。

  美國《紐約時報》在日前的報道中描述了這樣一個生動的畫面:裝滿大大小小紙盒的物流貨車隆隆地行駛在稻田之間,穿過鄉間小路,越來越深地進入中國廣闊的腹地。該報隨後指出,中國的數字化革命、農業技術進步以及對新公路和鐵路進行的幾百億元投資,讓中國經濟奇跡的好處正在越來越多地滲透到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這對中國經濟乃至全世界有潛在的長遠利益。”

  英國《金融時報》也認為,數字技術的進步讓中國經濟獲得全新活力,中國數字經濟的繁榮發展使中國成為全球數字經濟革命的中心。該報引述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數據稱,全球共有262家“獨角獸”企業(即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其中1/3在中國。“這就是數字技術所釋放的經濟活力。”

  牽引全球 貢獻最大 

  對於全球而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健康發展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利好消息。

  2016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超過30%,被外媒稱讚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今年,中國依然是表現最佳的“優等生”。

  俄新社日前引述專家觀點稱,如今,中國將全球發展與內部發展聯繫起來,將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牽引船”。

  國際貿易就是觀察中國“牽引”世界的一個窗口。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近日發佈統計數據稱,7至9月全球貿易量同比增長5.1%,增長率創出6年半以來的新高。對此,《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國際貿易迅速回春的源頭是中國。自2016年下半年起,中國基礎設施投資等恢復了增長勢頭。通過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政策,新興市場國家也與歐洲加強聯繫。正是這些源自中國的良性迴圈,使得即便保護主義風險愈演愈烈,但是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各國經濟往來依然日趨活躍,全球已經出現擺脫貿易增加率低於經濟增長率這一狀態的跡象。

  世界銀行還有預測稱,中美兩國將為未來幾年世界經濟的增長貢獻53%的力量。估計到2050年,中國GDP將佔世界的40%,成為無可爭辯的唯一超級強國,中國將再次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

  中國經濟的優異表現贏得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認可。美國CNBC近日公佈的一項面向25國民眾的全球調查顯示,美國經濟體正逐漸失去其在國際舞臺上的正面形象,排名位於中國之後。根據民調結果,過去一年中,只有40%的受訪者認為美國對全球經濟事務能發揮“積極影響”,相比之下,對中國持正面看法的受訪者比例升至49%。

  不僅如此,在全球範圍內,“中國經濟”開始成為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名詞。許多國家不僅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也希望借鑒中國經濟成功的經驗。《南華早報》稱,巴拿馬正打算“學習中國的鐵路技術”。英國《經濟學人》也曾稱,越南正在借鑒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

  “2017,中國國際地位增強年”,拉美社日前作出這樣的判斷。當然,中國經濟的耀眼成績以及中國帶給全球經濟的利好,正是其重要依據。(本報記者 嚴 瑜)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