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馬曉河:實現高品質發展關鍵要培育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

來源:中國經濟網

2018年08月16日 17:29:00A

  經濟增長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技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通過資源要素投入的增加引起經濟産出規模的擴張,並以此帶來增長;另一種是在技術管理創新的條件下,資源要素配置效率提高、産出的數量增加、産品品質得到明顯提升,在此情況下,儘管投入的資源要素不增加或者很少增加,但仍然能取得較好增長。同第一种經濟增長相比,通過第二種方式實現的經濟增長是更有品質的增長。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必須按照高品質發展的要求,推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在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進程中,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品質變革,反映的是經濟體能通過動力結構調整使産出的産品和服務不斷優化,滿足新時代城鄉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效率變革,反映的是資源要素能通過創新實現集約節約化配置,以提高産出效益;動力變革,反映的是經濟發展的動能機制轉換,可以支撐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

  當前,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國際環境看,由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産品生産成本低、産品價格有明顯競爭優勢,發達國家越來越多地轉向購買這些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産品,對我國同類産品的需求正在減弱。部分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也加大了我國的出口阻力。同時,美歐發達國家相繼採取較大幅度的減稅措施,吸引中高端製造業向本國回流,我國在發展中高端産業方面也受此影響,遇到了瓶頸制約。在此條件下,繼續依靠原有的出口導向型戰略拉動經濟增長,顯然不現實。

  再看國內,從內需看,自2010年以來,投資和消費的增長率都在持續下滑。受到投資空間變小的限制和邊際效益大幅度下降的影響,不能再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從消費看,受到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相對滯後、社會保障水準較低、消費環境還不完善、國內産業結構和産品供給結構升級緩慢等因素影響,國內消費需求結構矛盾也比較突出,有效消費需求不足已經成為當前經濟結構轉型進程中的要害所在。從供給看,我國大量資本、資源過度進入中低端製造業,造成這些行業投資擁擠和産能嚴重過剩,同時由於中高端産業技術門檻較高,又導致資本、資源進入嚴重不足。在供給結構上出現了中低端供給過剩與中高端供給不足的矛盾。

  綜合來看,推動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新的動力支撐。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關鍵,就是要儘快培育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

  應該看到,目前,我國距離實現高品質發展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在供給側,資源要素配置還未完全實現從粗放型向集約節約型轉變,生態環境壓力比較大。産業實現高端化程度較低,産品優質化程度也不高,企業經濟效益有待提升。在需求側,我國經濟對外依賴度偏高,出口中低端産品比重過大;國內需求中,投資率高過常規值,消費空間拓展受到城鎮化相對滯後、中等收入群體成長比較緩慢的影響,消費增長潛能難以釋放。在體制方面,確保市場經濟有效有序運作的法治保障還需進一步完善,目前行政性審批事項多、許可證發放繁瑣等現象依然存在,行業壟斷多,民營企業進入部分市場門檻高,企業稅費負擔相對較重,企業實現轉型升級難度較大。在創新方面,社會原始創新動力不足,儘管近年來我國科技貢獻率、社會專利申請量的增長都比較快,但在核心領域、關鍵環節、重要基礎性零部件等方面,領軍人才短缺,技術瓶頸突破緩慢。這些都對更好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形成了制約。

  推動高品質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對此,應在著力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上下足功夫,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品質發展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

  下一步,應調整需求結構,降低對外需的過度依賴,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將消費尤其是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作為引領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釋放潛在消費需求、挖掘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新需求、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等,以此更好催生增量需求;同時要調整産業結構,改變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分工地位,利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帶來的新技術成果,將重點放在改造傳統産業、大力發展新興産業上,力爭在短期內形成一批對國民經濟有支撐作用的支柱性産業,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推出一批在國內外有品質優勢的品牌産品。(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馬曉河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韓靜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