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文物遺産保護:絲路上不同文明的重新相遇

2017年05月08日 14:12:40  來源:國際線上
字號:    

  “我願出一袋黃金,但求看一眼希瓦”——古絲綢之路上流傳下來的這句諺語道出了希瓦的絕美。希瓦位於烏茲別克西南地區的廣袤沙漠之中,曾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商賈雲集,物濟東西,演繹了一段段傳奇故事。千年後的今天,這座古城裹挾著僕僕風塵,依然傲立在神奇的綠洲之上,等待著與世人重新相遇。

  2014年5月的一天,一隊特殊的客人久久佇立在希瓦古城巍峨的城墻下。他們醉心於這幅完整保存下來的恢宏歷史畫卷,也痛心於歷史的風霜加之於其身的纍纍傷痕。景區外的商販熱情地招攬著他們:“Where are you from?”領隊的長者笑答:“China”。他就是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副院長許言。這是他首次帶領中國專家團赴希瓦古城考察。

  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烏茲別克,開啟了雙邊各領域合作的新篇章,其中就包括援烏文化遺産修復項目。2014年4月,雙方決定,在希瓦古城選擇文物古跡共同開展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於是,許言一行5月應約至此。

  一個來自北京的電話

  2014年,中烏兩國文物保護專家共同參與的花剌子模州歷史文化遺跡修復項目開始了前期的調研和考察工作。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國際工程部助理館員袁濛茜負責與烏方的聯絡和溝通,她回憶起第一次同烏方聯繫的情景時説:“當時我就用英文跟烏方聯繫的,電話撥了好幾次才撥通。開始對方講俄語,後來聽我説英語,就示意我稍等。我以為會有一個英語很好的人來對接,但他們的英語都很基礎,好像是一群人開免提在旁邊聽。能感覺到他們對一個從北京打來的電話非常重視,非常感興趣。”

  這一年,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副院長許言帶領中國專家組赴烏考察,雙方決定將希瓦古城內的阿米爾 圖拉經學院和哈桑 穆拉德庫什別吉清真寺的修復工作及周邊環境整治作為援助項目的主要內容。2016年由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時任工程規劃所所長喬雲飛同志帶領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程探測與資訊技術、變形監測攝影測量等方面的工程師到希瓦古城進行實地勘查。一個多月內,中方人員來冒雨搭腳手架,頂著烈日測繪,最終完成了資訊提取、標本取樣工作,制定的修復方案得到了烏方的認可,敬業精神也得到了烏方同行的高度讚揚。

  許言表示,援烏文化遺産修復工程在中烏文物保護合作中是首例,項目預計工期三年。希瓦古城是烏茲別克的首處世界文化遺産,也是烏茲別克最珍貴的文物之一,烏政府和民眾對該項目非常重視和支援。“烏茲別克人非常好客,他們對咱們去維修文物非常歡迎和配合。包括我們到現場勘察,當地居民都很熱情,很友好,積極支援。而且當地政府對文物維修也很重視,希瓦市的市長跑來跟我們開交流會,也代表他對此事的重視,説明這個項目的意義很深遠”。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