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外籍“翻譯家”為何成為黨代會亮點?

2017-10-24 09:29:00
來源:中新社
字號

  【聚焦十九大】(十九大觀察)外籍“翻譯家”為何成為黨代會亮點?

  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電 題:外籍“翻譯家”為何成為黨代會亮點?

  中新社記者 沈嘉

  反腐語境下的“打虎”,應該如何用英文翻譯?答案是,“take out tigers”。

  在十九大報告的外文譯本中,大量詞彙被外籍專家們逐一核定潤色,最終成為海外研究中共政策方針的權威文獻。這些譯本涵蓋了英、法、俄、西、日、德、阿、葡、寮國等多種語言。

  官方説,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首次邀請外籍專家提前介入參與全國黨代會報告的翻譯工作。

  除了文字翻譯家外,中國政治故事的“翻譯家”也成為本屆黨代會的新面孔。例如,新華社歷史上首次派外籍僱員參加中共黨代會,借助其地道的語言向世界報道中國。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周慶安認為,外籍“翻譯家”們的介入,起到了非常好的傳播橋梁的作用,能夠在更準確地把握中國政治話語的前提下,用更具有國際化的表述方式,傳播中國的政治故事。

  “這些方式體現了中共對外話語體系傳播方式上的創新。”周慶安説。

  傳統的對外話語體系是“自我釀造—自我轉換—對外發佈”的過程,而創新部分就是在“自我釀造—自我轉換”中增加了專家意見的要素,照顧到了外部差異化的接受習慣,反映出中共對準確表達自身聲音和提高國際影響力的重視。

  如果延長觀察的時間軸線,可以看到,中國政治話語體系有兩點明顯變化。

  第一點變化是,話語體系本身更加國際化。

  周慶安認為,包括黨代會和全國兩會在內,都有意識地把中國發展置於國際環境當中表述,例如十九大報告中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點強調,突顯了國際性的思維方式。

  “説明中共的治理、中國的發展,都不是封閉的,而是有國際參照意義的,能夠在一種比較的視野下進行。”周慶安説。

  從變化軌跡可以看出,隨著中國在整個國際體系中地位的不斷提升,中共領導層正在用更加帶有國際參考價值的方式來看待自身和國家的發展。

  周慶安認為,更加國際化的背後,是中共在道路和文化上的更加自信。

  第二點變化是,話語體系表達方式的變化。

  黨代會是執政黨最重要的政治生活之一,傳統上是以一種比較宏觀的方式,圍繞政治理念、治理方式進行集體討論。

  本屆黨代會則嘗試了對這些理念進行具象化操作,使其更容易地為國際和國內所感知、所熟悉。

  今年首次設立的“黨代表通道”就是一個創新性舉措。

  周慶安認為,這是官方希望能在一個難得的場合,讓來自基層的聲音、來自具體實踐者的聲音,更多地被外界聽到。

  過去國際媒體與基層代表的接觸機會有限,多數是在新聞事件場合,很少能觸摸到基層實踐者們對政治理念的具體想法。

  周慶安認為,本屆黨代會增加的安排,是希望“把抽象和具象、宏觀和微觀、中央和基層結合起來”,更加立體、客觀、準確地讓外界了解中國的政治生活。

  周慶安還認為,雖然中國的政治話語體系有了不小的變革,但與中國高速度的發展相比,與讓世界讀懂中國的目標相比,還有繼續創新和提高的空間。(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