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服務人民 習近平問需於民

2017-10-22 11:27: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編者按:“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我們的黨來自人民、服務人民,從誕生之日起就把“人民”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上。從梁家河一路走來的四十多年間,習近平始終以百姓之心為心。執政為民是他首要的政治品格,不變的理想情懷。

  央視網消息:“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10月18日以來,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持續刷屏。習近平總書記在開幕會上的新論斷擲地有聲,振奮人心。他説,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産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什麼是為人民謀幸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執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會治理工作作為社會建設的兩大根本任務,高度重視,大力推進,改革發展成果正在不斷惠及全體人民。

  而十九大報告告訴我們,今日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而在新時代,我們黨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

  執政為民 40餘年的堅守

  十九大,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而把人民的夢想作為自己的夢想,習近平已經堅守40多年。

  48年前,習近平曾作為知青到陜北農村插隊,一待就是7年。在那裏,打壩、修路、辦沼氣、修梯田……苦活累活無所不做。在鄉親們眼中,習近平是個“吃苦耐勞的好後生”。

  生活異常艱苦的黃土地成為習近平鍛鍊成長、施展才幹的第一個舞臺。為增加農田面積,寒冬農閒時節,習近平帶領鄉親們修築淤地壩,每次都帶頭赤腳站在冰中鑿冰清理壩基;在報紙上看到四川在搞沼氣,習近平就跑去取經,回村修建了陜北第一口沼氣池,帶領村民建成了全省第一個沼氣化村,解決了村民做飯、照明困難;北京曾獎勵給知青先進人物一輛當地十分稀罕的帶鬥三輪摩托車,習近平卻設法換成手扶拖拉機和磨面機、揚場機、抽水機等農用工具給鄉親們用……

  習近平在一篇文章中回憶説:“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徬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

  常懷憂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2012年習近平當選黨的總書記後的首次公開講話,就宣示了他帶領中國共産黨執政為民的決心。

  從陜西到北京,從河北到福建,從浙江到上海,從最基層到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路走來,習近平從政經歷遍及村、縣、市(地)、省(直轄市)和中央黨政軍主要領導崗位。他常説,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

  “多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解決問題,多到發展最困難的地方去打開局面。”2013年,習近平在甘肅調研時講的這句話,蘊含著他對人民群眾深深的關切,也對領導幹部提出了諄諄教誨。

  從黃土地上走出來的習近平,讓父老鄉親過上好日子的初心始終如一,是他夙夜難忘的心頭大事。

  為民跑事 做人民的勤務員

  “走遍基層才能心裏有數,才能心有靈犀一點通。”10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了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的會場。

  眾所週知,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貴州畢節試驗區的改革發展。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希望試驗區進一步深化改革,銳意創新,埋頭苦幹,同心攻堅,努力實現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為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闖出一條新路子,同時也在多黨合作服務改革發展實踐中探索新經驗。”

  五年來,貴州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各方面工作不斷有新進展。綜合實力顯著提升,脫貧攻堅成效顯著,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改革開放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政治生態持續向好。

  貴州畢節取得的成績,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大踏步前進的一個縮影。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習近平多次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此次十九大報告中,“鄉村振興戰略”備受矚目,其中,“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給廣大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

  治政之道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梳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地方考察工作軌跡,總書記到過32個省級行政區域,接觸到的人民群眾不計其數。在他的考察過程中,訪貧是他調研最多的主題,扶貧是他談及最多的話題,生活有難處的民眾是他最關心的群體。阜平、定西、瓊海、湘西、臨沂、蘭考、喀什、正定……習近平一次次走進貧困地區訪貧問苦,深入田間地頭、灶臺炕頭與老鄉促膝談心。

  民之所需,行之所至。

  2016年12月21日下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召開,冬季取暖、垃圾分類、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養老院的服務品質、住房問題、食品安全這些關係民生實事成為中央高層會議的議題。習近平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

  群眾之事無小事。群眾的一件件“小事”,都是國家的重要大事。2016年,習近平在江西調研時來到了貧困戶張成德家,察看了廚房、臥室,也看了羊圈、娃娃魚池、水衝廁所。當時,張成德的老伴拉著習近平的手激動地説:“感謝您來看我們,您可是國家的當家人啊。”而習近平接過話茬説:“是人民當家作主,我們是人民的勤務員,幫你們跑事的。”

  “以百姓之心為心”語出自《道德經》,習近平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週年招待會上引用了這句先賢古訓,充分闡釋了人民在他心中的分量。

  行勝於言 人民收穫滿滿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十九大報告中,關乎全局的重要論斷。

  新時代,新需求,新方略,新舉措,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問需於民,其要在行。問不是目的,行才是目的。

  從黃土高坡到雪域高原,從革命老區到民族地區,從地震災區到祖國邊陲,十八大以來,習近平走村入戶,看實地、問實情、尋實策、辦實事,把老百姓的心願轉化為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推動各項民生改革落向實處,為人民群眾增加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山東濱州王家莊村的村民張雲華,拿到了自己的集體産權使用證,這個紅本本把他的承包地和宅基地從普通的生産生活資料變成了資産。目前,全國7.5億畝農村土地已經完成確權,接近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60%,經營權流轉交易市場在全國1000多個縣設立。農民的財産收入不斷增加。

  在江蘇省淮安市,居民任同華今年初因交通事故受傷,全家陷入困境,通過申請臨時救助,不到一天的時間,就領到了一萬四千元的救助款,解決了一家人的難題。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社會政策托底,鎖定重點人群、重點領域。扶貧政策靶向精準、力度增大。2016年,我國第三次提出年度千萬減貧計劃。428個縣開展電商扶貧試點;去産能中的人員安置穩妥推進,中央財政已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用於去産能過程中的職工安置;給特殊群體送上更多的溫暖,10月1日起,傷殘人員殘疾撫恤金、城鎮“三屬”定期撫恤金標準等,在現行基礎上提高10%。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的14條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俯下身子,問需於民。解的是民憂,暖的是民心。

  隨著戶籍制度改革、公立醫院改革、城鄉養老並軌、“全面二孩”、“河長制”等一系列標誌性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一組組驚人數據揭示出一項項看得見、摸得著的惠民成果:2013年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年平均增長7.4%,實現了與GDP增長基本同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超過13億人,全民醫保基本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8.88億人,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繼續“連增”;保障性安居工程總開工量達到3915萬套……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個初心,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這個始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我們要堅忍不拔、鍥而不捨,奮力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壯麗篇章!(文/林孔仕)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