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十九大回聲丨在南極“玩”無人機中國這項技術全球僅4國能做到

2017-10-22 11:11: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中國青年網北京10月21日電(記者 曾繁華 見習記者 張潼 馬珊)回顧十八大以來的五年,你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未來五年,你又給自己樹立了哪些小目標?“十九大回聲”專題採訪了一系列人群,高校教師、基層黨員、藝術家……看看他們的5年回顧和5年計劃!

  我的5年手賬

  我是程曉,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我從事南北極相關研究將近20年,曾經4次參加南極考察,多次進入北極地區考察。

  遙感技術是我研究南北極氣候與環境變化的主要手段。2009年,科技部啟動了兩個面向全球性問題研究的“863”項目,拉開了我國地球科學界研究全球性問題的序幕。我參與研製的全球陸表五種特徵參量序列産品于2012年底向全球科學家正式發佈,其中最高解析度30米的全球地表覆蓋圖,更是于2014年捐贈給聯合國,這標誌著全球性的資料中終於有了中國科學家的聲音,是里程碑式的成就!

  當前,我國已經明確把極地作為四個“戰略新疆域”之一。北極航道也被定義為“冰上絲綢之路”,戰略意義非凡。

  過去五年,我國極地研究工作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帶領團隊發展的衛星遙感數據快速處理技術,對南極冰架進行研究,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是我國極地氣候研究的標誌性成果。2014年,該技術支援指導被困南極重冰區的我國“雪龍”號破冰船,依靠自身努力,成功自救脫困。

  2016年,我的團隊的極地無人機遙感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先後在北極和南極試飛成功並投入業務化運作。這種使用小型固定翼無人機在極地開展遙感作業的技術,除了美國、日本、挪威,只有中國能做到。

  目前我們團隊正在設計極地監測衛星在北極地區建設衛星地面接收站,努力為提升我國極地監測能力、保障我國極地權益,做出我們微薄的貢獻。

  我的19大關鍵詞

  我的小夢想

  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我本身做的是極地研究,極地強國建設正是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八大以來,我們的極地研究越來越深入。依託北師大,全球變化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的團隊通過無人機、專用觀測衛星,在認知極地方面先行了一步。

  作為科研人員,能夠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我們感到很振奮。北極研究需要人才儲備,需要提前規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的,“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我與同事們、同學們都感到,總書記對我們科研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期望和要求。總書記對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視,也為我們指明瞭方向,能為我國極地權益貢獻綿薄之力,是我們的榮譽,更是我們的責任!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