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夯實網際網路人才基礎 全方位構建培養體系

2017-10-18 09:23: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夯實網際網路人才基礎 全方位構建培養體系

栽下梧桐引鳳來(中國網際網路這5年)

本報記者 盧澤華

  從活力無限的網上購物到博大精深的大數據産業;從隨處可見的移動支付到“一掃即達”的共用出行……中國網際網路領域的跨越式發展,不僅為國內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也為世界增添亮色。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路空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5年來,中國網路科技為何創新疊起?中國網際網路經濟為何蹄疾步穩?國人生活水準為何大幅提升?追本溯源,其“源頭活水”就是網際網路人才事業的蓬勃發展。而中國推進網路強國建設,也離不開一支人才大軍的支撐。

  創客趕上好時候

  “新事物格外需要用新態度去面對。”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説,作為創業者,她趕上了好時候。

  作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共用單車借助數字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創造性地滿足了用戶出行“最後一公里”的需求。短短幾年,用戶數就飆升過億,更加走出國門,成為“中國創造”新標簽。

  新興經濟的蓬勃發展,與鼓勵網際網路人才創新創業的大環境密不可分。近5年來,中國政府重視創新工作。其中,網際網路成為推動國家創新事業的重中之重。全國各級政府著力推進簡政放權、減稅降費,不斷推進“放管服”改革與“網際網路+”“雙創”等融合發力,催生出大量創新主體,不斷拓展中國網際網路産業的發展空間。

  借助政策東風,創業者也迎來追逐夢想的“黃金時代”。5年來,全國各地設立的“雙創”示範基地、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多數與網際網路“無縫對接”,集聚區位、資金、技術等要素,顯著降低創業成本,為網際網路創業者們全方位保駕護航。在政府合理引導下,網際網路業界也積極打造平臺式眾創空間,以市場為導向,提供入口、流量以及數據分析、雲計算等服務,打造創新創業新生態。騰訊研究院和騰訊開放平臺發佈的《2016創新創業白皮書》顯示,僅2014至2015年間,國內眾創空間數量已從50余家發展到2300余家,增長46倍。而騰訊開放平臺的註冊開發者數量也已累計近600萬,合作夥伴總估值突破3000億元。

  根據《2017年網際網路創業群體調查報告》,當前的創業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80後”“90後”佔據創業者的主流,30歲以內的創業者佔比達78%。多數創業者認可當下的創業環境,認為“越來越好,比較有利”。

  海歸迎來大機遇

  6月12日,中關村創業大街迎來3週年紀念日。3年前,按照北京市打造“一城三街”,聚集高端創業要素的要求,原海淀圖書城進行創業服務業態升級,搖身一變,成為如今聞名遐邇的中關村創業大街。

  中關村被稱為“中國的矽谷”,而創業大街作為新興網際網路創業企業的聚集地,被看作創新創業的“塔尖”。“塔尖”的形成,海歸人才功不可沒。創立3年來,中關村創業大街累計孵化1900家團隊,其中海歸和外籍團隊有222家。而截至2016年底,中關村聚集的海歸創業人才已超過4萬人,成為國內海歸人才創業數量最多的地區,吸引的中央“千人計劃”人才也達到1188人,佔全國的1/5。

  “越來越多的海外歸國人才在中關村創業,這裡已經聚集了一批成功進行國際化的獨角獸企業和潛在獨角獸企業。”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説。

  中關村的外籍人才規模也在不斷增長。從原新力創意設計中心負責人尼可拉斯努列,到前谷歌高管雨果巴拉……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海外高層次網際網路人才來到中關村,開啟他們創業發展的新道路。

  海外網際網路人才匯聚中關村,是近年來中國在網際網路領域“築巢引鳳”,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的縮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為網信事業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十二五”發展規劃》《關於做好留學回國人員自主創業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等鼓勵政策密集推出,中國不斷完善移民、簽證等制度,形成有利於吸引人才的分配、激勵和保障機制,為引進海外人才提供有利條件。而網際網路則成為大量海外人才回流中國的首選,一項調查顯示,在海歸青睞的創業領域中,約60.0%的海歸選擇網際網路行業。

  從海歸回國創業,到“老外”來中國創業,越來越多的海外人才帶著國際化基因來中國發展。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對全球優秀網際網路人才的吸引力正與日俱增。在中國網際網路不斷走向世界的同時,世界的人才也在走向中國。

  構建人才新體系

  夯實網際網路人才基礎,全方位構建網際網路人才培養體系至關重要。

  在國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國務院明確提出要加快複合型人才培養,鼓勵高校根據“網際網路+”融合發展需求和學校實際辦學能力設置相關專業,加強“網際網路+”領域實驗教學,鼓勵校企、院企合作辦學。同時,全國各級政府也積極採用購買服務等方式,向社會提供網際網路知識技能培訓,支援相關研究機構和專家開展“網際網路+”基礎知識和應用培訓。加強製造業、農業等領域人才的網際網路技能培訓。

  構建健康合理的網際網路人才培養體系,“補短板”也是必修課。如今,人才結構不平衡正成為制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的一大瓶頸。其中,網路安全人才缺失最為嚴重。據東南大學網路空間安全學院院長程光介紹,按照當前中國7億網民測算,中國網路安全人才缺口大約有70萬—140萬人。

  為彌補網路安全人才缺口,保障中國網際網路健康發展,早在2015年上半年,中央網信辦就會同教育部開展了網路安全人才培養基地試點示範,並將北京郵電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納入試點示範首批高校。今年8月,中央網信辦、教育部聯合印發文件,決定在2017年-2027年期間實施一流網路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通過探索網路安全人才培養新思路、新體制、新機制等,從政策、投入等多方面採取措施,經過10年左右的努力,形成國內公認、國際上具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網路安全學院。

  人才乃富國之本、興邦大計。在網際網路領域,人才更是其長遠發展的根本支撐。過去5年來,正是由於不斷優化人才制度體系,建立靈活的人才激勵機制,中國網際網路才獲得了跨越式發展。未來,中國推進網路強國建設,人才戰略必將繼續作為其有力支撐,更好發揮“源頭活水”的作用。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