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寧夏彭陽: 閩寧攜手描繪“五美融合”新畫卷

2022-11-04 18:45:00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字號

  2021年以來,寧夏固原市彭陽縣與廈門市集美區、翔安區結成幫扶對子,援寧幹部緊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目標,深化結對幫扶機制、創新豐富協作方式、持續打造閩寧協作特色品牌,推動新發展階段閩寧協作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準邁進,實現了“五美融合、美美與共”的高品質發展目標,描繪出美麗彭陽蝶變的新畫卷。

  全力整優,打造革命老區的紅色之美。為進一步傳承紅色精神,賡續紅色血脈,閩寧協作實施了喬家渠紅軍長征毛澤東宿營地續建項目,對喬家渠紅軍長征毛澤東宿營地舊址整體進行加固、舊址原貌復原及布展,並配套建設停車場和詩詞園、園路、給排水、綠化等基礎設施,規劃改造舊址內部400余米道路,命名為“集翔路”。同時,以喬家大院為中心,圍繞長城村紅色美麗村莊,重點發展培育4戶民宿(紅色大院),以便遊客吃當年紅軍飯、穿紅軍服、走長征路,打造集紅色旅遊、民俗風情、田園休閒為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民俗風情園,使其成為幹部群眾了解革命歷史的重要場所和廣大遊客假日“打卡”的紅色景點。

  精準發力,打造商業興旺的生活之美。閩寧協作始終把助推縣域經濟發展放在第一位,久久為功,持續發力。聚焦食用菌這一老牌協作産業,建成食用菌工廠化生産線,日産各類鮮菇5噸,年産值達2000萬元以上。同時,突出彭陽辣椒、蘋果、紅梅杏、朝那雞、肉牛、蜂蜜、小秋雜糧等優勢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引導落地投産企業24家,實施有利於持續增收的短平快産業項目5個,打造建設肉牛“出戶入園”養殖示範基地2個,實現農特産品銷售3.03億元,惠及彭陽千家萬戶,讓縣域群眾共用發展成果,切實提升群眾幸福指數。抓住東南部産業轉移有利契機,投入閩寧資金1000萬元共建寧南數字經濟産業園,入園(簽約)企業8家,已吸納就業1012人。

  協同發展,打造強縣富民的産業之美。堅持抓産業不動搖,創新載體,抓實舉措。在古城鎮皇甫村,依託閩寧協作項目建設,實施古城鎮艾蒿加工車間擴建項目,新建車間1000平方米,硬化場地2930平方米。目前,産品銷往全國各地,車間穩定提供就業崗位31個,帶動群眾收入300余萬元。同時,立足肉牛養殖産業實際,採取“人畜分離、種養分離”的模式,以“2652”示範村建設為抓手,改造提升老舊設施養殖園區,為移民配套養殖暖棚158棟,養殖肉牛1100頭,新建儲草間2000平方米,邀請養殖專家現場指導,全面提升移民養殖水準,促進産業提質增效,帶動全村牛飼養量2360頭、羊存欄3675頭,有效加快當地群眾致富步伐。

  文旅融合,打造如詩如畫的旅遊之美。在城陽鄉楊坪村,以改善人居環境為關鍵、壯大富民産業為突破、實現美麗鄉村高品質發展為目的,實施美麗村莊建設和百窯古村旅遊開發項目,按照規劃先行,分步實施的辦法,打造體現黃土高原鄉土特色民宿窯洞群,讓茹河風情更具塞上之美,百窯古村彰顯歷史之音。在新集鄉白林村,因原生態自然景觀獨特、文化底蘊深厚,閩寧協作因勢利導,實施白林村蓮花谷親子旅遊項目建設,打造文旅融合發展新的增長極,2022年國慶期間,吸引遊客1萬人以上,帶動當地經濟提質換擋,掀起了彭陽鄉村休閒旅遊新熱潮。

  善建提質,打造綠色富民的生態之美。緊盯實現山綠與民富雙贏的目標,推行“國家級龍頭企業+村集體(公司)+基地+農戶”閩寧協作運作機制,統籌項目、資金、技術等要素,持續提升城陽鄉長城垣矮砧密植蘋果示範基地建設,栽植嘎啦、蜜脆、紅蛇等苗木品種44萬株,每年可提供長期穩定就業崗位250個、臨時就業崗位500個,支付群眾務工費、地租費等費用700萬元以上,惠及農戶300余戶。基地進入盛果期後,每畝每年可産優質蘋果4噸,年總産值達3600萬元以上,可提供村集體收入1400萬元,實現閩寧協作從“輸血”到“造血”的巨大轉變,構建起長城垣上的綠色新長城。

  美麗鄉村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在彭陽縣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關鍵時刻,閩寧協作工作將繼續緊扣“五美”目標,畫好作戰圖、倒排時間表,高標準高水準推進項目建設和行動,高品質建設大美彭陽,共話山海情長,讓建設成果覆蓋到各個群體,深入到人民生活,讓幸福期盼真正實現可感、可知、可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文攀)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