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醫學專家發力科普,讓更多家庭收穫健康

2022-11-01 10:03: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10月中旬的一天,北京協和醫院婦産科主任醫師譚先傑出門診時,遇到了一位84歲的患者。在絕經近30年後,她又出血了——這其實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提示患者可能患有子宮內膜癌、宮頸癌等惡性腫瘤,但是老人的姐妹都覺得很正常。這件事情讓譚先傑有些五味雜陳。

  和絕經後出血相關聯的子宮內膜癌是譚先傑走上科普之路的起點。30多年前,年僅12歲的譚先傑失去了母親。譚先傑曾坦言,自己“整天像影子一樣黏著母親,小學都快畢業了,我還要在母親的床上才能睡著”。

  母親去世時,譚先傑正在50多公里外的縣城中學上學。由於擔心孩子做出傻事,也怕耽誤孩子的學習,彌留之際的母親請求身邊人等譚先傑寒假回家再婉轉告訴他。兩個月後,放寒假的那天,漫天大雪,譚先傑知道了這個噩耗。“據説當時我一聲沒有哭出來就昏了過去。醒來後我哭喊著‘我要媽媽,我要媽媽……’”

  這位痛失母親的少年,當時就立志要當醫生。多年之後,已成為北京三甲醫院醫生的譚先傑回到老家,和幾個還健在的嬸子聊天,才知道48歲已經絕經的母親,50多歲時又來了“月經”。當時大家也覺得正常,還以為是因為生活條件改善了。

  2012年,在國外進修學習期間,一直不願意細想母親去世原因的譚先傑,卻忽然認真地對母親的病進行了分析。他之前只知道母親是因為癌症去世,但不知道是什麼癌,結合絕經後出血的情況,譚先傑認為是子宮內膜癌。“這種病如果發現得早,治療效果很好。如果當時有一些醫學常識,母親能夠早些就診,也許不會那麼早就離開。”譚先傑在他近期出版的新書《協和婦産科醫生手記》中寫道。

  什麼病都能治好的醫生並不存在

  譚先傑出生時,母親想盡了各種辦法也沒有乳汁,在50多年前的三峽庫區大巴山深處的土家山寨裏,奶粉更是不可能有。譚先傑只好吃米粉和糊糊,所以他小時候體質很弱,三天兩頭要去“赤腳醫生”那裏打針開藥。

  3歲多時,譚先傑有一次病得很重,醫生下了“死亡判決書”,父親都已經在山上挖好了一個小坑。當父親抱著幾乎沒有氣息的譚先傑出門時,譚先傑的二哥哭喊著不讓抱走,父親只好暫時把他留下來。沒想到,第二天早上,譚先傑奇跡般地嚷著要喝水。

  從4歲半起,譚先傑就和母親一起給生産隊放牛。譚先傑的母親出生於一個曾經相對富裕的人家,姥爺給舅舅請了私塾先生講課,母親也跟著聽,學了不少知識。

  譚先傑黏著母親的那段短暫的時光裏,在放牛的山上、灶臺邊、被窩裏,母親教會了他背《三字經》《女兒經》等。也許正是在那個時候,一顆人文素養的種子埋在了譚先傑心裏。在寫作科普書籍的路上,他也很自然地將人文素養融入了書中。

  10歲那年,譚先傑和母親説,想要看看山外邊的大河。終於有一天,母親帶著譚先傑搭上了一輛到煤場拉煤的拖拉機,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達到了山頂。在山頂,譚先傑看到了挂在天際的長江。“母親説,河的那邊很遠的地方就是重慶,那裏有很大的醫院,什麼病都能治好。”

  “從醫的頭20年,我一直在兌現自己對母親的承諾——上醫學院,當醫生,到大醫院,當什麼病都能治好的醫生。一路走來,住院醫生、主治醫生、主任醫生、博士生導師、科技新星、特聘教授……然而,隨著資歷的增加,我越來越明白,什麼病都能治好的醫生並不存在!對於很多晚期疾病和腫瘤,醫生和醫學依然蒼白無力。”譚先傑在《協和婦産科醫生手記》中寫道。

  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譚先傑説,在北京協和醫院婦産科,每週三上午有腫瘤專業組查房。查房除了討論特殊病例外,醫生們多半的時間都在探討那些幾經輾轉來到北京協和醫院就診的患者病情。對這些基本無藥可治的晚期或者復發腫瘤患者,醫生們探討的方向大多是建議嘗試一些新的藥物,例如靶向治療藥物和免疫治療。

  遺憾的是,這些新型藥物雖然可能一定程度延長了患者的生命,或者有限地改善了他們的生活品質,但通常價格昂貴,可能會耗盡患者所有積蓄。每當這個時候,譚先傑有些氣餒,也不太愛發言。醫學的局限性就這麼沉重而深刻地擺在面前。

  “如果人們具有一定的醫學知識或者醫學常識,在疾病初起甚至未起時就發現苗頭,主動預防,儘早就醫,結果也許就大不一樣,就不會讓專家們如此為難,也讓更多的家庭少些遺憾。”譚先傑説。

  100個科學家中應該有1個留下來做科普

  2012年夏天,譚先傑去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進修,他看到醫生們在面診中用的語言非常淺顯,幾乎沒有深奧的專業詞彙,如果患者不明白,會變換方式打比方。在面診結束前,醫生還會給病人小插頁,上面印著相關疾病深入閱讀的科普文章網址。

  譚先傑忽然意識到:“這也是醫生給病人提供的服務之一——讓病人從權威專家那裏得到準確的資訊,而不是自己通過滑鼠點擊得到網路上難辨真假的資訊。”

  回國後,譚先傑開始了科普之路。

  剛開始,他先在自媒體平臺上發表多篇女性健康的科普短文,應邀到電視臺和電臺做健康科普節目。還和一名前輩一起主編了科普圖書《協和名醫談婦科腫瘤》。

  儘管讀者對這本書的評價不錯,但是譚先傑還是覺得風格過於傳統。相反,他在微博上詼諧有趣的科普被廣泛傳播。於是,譚先傑想寫一本有獨特風格的科普圖書。

  這本科普圖書從何寫起?譚先傑很自然地想到了子宮。“它是每個人都曾住過的黃金居室,溫馨私密;又是女性每月生理現象的源頭,忠實無比。它給萬千家庭帶來天倫之樂,又是某些女性心中的傷痛……”於是,譚先傑決定圍繞子宮寫一本關於女性懷孕分娩和生殖健康相關知識的書籍——《子宮情事》。

  《子宮情事(上)》出版後,為了配合出版社推廣圖書,譚先傑在微博和微信中寫了不少介紹這本書的文章,還應邀去多個電視臺擔任科普節目的嘉賓。

  但讓譚先傑沒想到的是,有人認為他的所作所為就是為了賣書。這種負面的評價讓譚先傑一度停止了對這本書的所有回應,本來打算寫的《子宮情事(下)》也擱置了。

  幸運的是,這本書出版後給譚先傑帶來的正向反饋一直沒有停止。有一位母親曾專門挂了譚先傑國際部門診的號,只為了向他表示感謝。這位母親出現了絕經後不規則的陰道出血,她的女兒看了《子宮情事(上)》後,讓她一定要去醫院做檢查。結果發現是早期的宮頸癌,並及時做了手術。

  還有一位讀者,拿著《子宮情事(上)》來到譚先傑的門診。書裏面幾乎每一頁都記著密密的筆記,裏面還有一些沒看懂的地方,專門向譚先傑請教。這讓譚先傑感到了科普的責任。

  更出乎譚先傑意料的是,他再去基層做教學巡講時,總有當地醫生表示看過這本書,有人甚至能大段地背出書裏的內容。醫生們説,看了書之後,給患者解釋病情方便多了,書裏面的通俗案例涵蓋了非常多病種。

  這些讀者的反饋,消除了譚先傑做科普的後顧之憂。曾經被擱置的《子宮情事(下)》終於出版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譚先傑坦言,科普佔據了他非常多的時間,“科研和科普並重是我們的理想,但實際上是不太可能的。我曾主持完成過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但自從2012年開始做科普後,我就再也沒有申請任何科研課題。一個是精力的問題,另一個是連著多年科普,SCI文章發得少了,科研的底子就有點薄了,即使申請項目,也可能申請不到。”

  與那些走在科研前沿的同事相比,譚先傑承認自己不是一點遺憾都沒有,但是比起科普給老百姓帶來的獲益,他説:“我無怨無悔。”

  譚先傑説,理想的情況或許是100個科學家中99個做科技攻關、科技創新,留下1個科學家來做科學普及,讓公眾在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學習到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思想,這樣就能全面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包括健康素養。

  今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指出:“堅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技部副部長李萌指出,文件提出了落實“同等重要”的工作思路、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特別注重強調加強制度保障,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要保障對科普工作的投入。

  譚先傑説他已經感受到這些年各地對科普工作的重視,比如在重要媒體發佈的科普文章,在一些地方是可以用來評職稱的,這將有助於緩解年輕醫生做健康科普的後顧之憂。

  誠實自然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説,提起譚先傑的名字,可能並不熟悉,但是如果説起科普文章《一個醫生吞下堅硬棗核之後》,或許會有點印象。

  4年前,譚先傑誤吞一枚棗核,因為棗核堅硬,且兩端尖銳鋒利,所以他一直擔心這枚棗核會令胃腸道穿孔。因為擔心悲劇發生,他兩次從自己的排泄物中尋找棗核。

  當棗核終於找到後,他在文章中激動地寫道:“我是一名優秀的醫生,一名曾經在手術臺上和前輩一起找過微小病灶的醫生!一枚小小的棗核,又怎麼能難得住我?我簡直太棒了!雖然無人喝彩,但這擋不住我一個人的狂歡。”

  找到棗核後,譚先傑決定把這個故事分享出去。但是馬上要去給基層醫生講課,他沒有時間寫,只好在去會場的路上,通過手機錄音的方式,先口述著把思路記錄下來。譚先傑回憶,光口述錄音就將近半個小時。

  找棗核的故事發生在南京,南京的授課活動結束後,在回北京的高鐵上,譚先傑就把這篇文章整理好了。他記得,文章寫完時,高鐵正路過濟南。

  由於風格幽默,作者真情流露,文中涉及的醫學知識也通俗易懂、專業準確,所以文章一經發表,就被廣泛轉載,其中既有《人民日報》、新華網等官方媒體,也有粉絲量巨大的自媒體。

  網友評價這篇文章説:“這文章既有科教性,又感覺好調皮呀!”“這是當醫生作為普通人的換位思考。”

  譚先傑説,他是家裏性格最開朗的孩子。他出生的時候,母親40歲,父親已經50歲,家裏還有兩個哥哥。譚先傑的老家有句老話:“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雖然母親早逝,生活貧寒,但是譚先傑受到的疼愛並不少。

  後來,譚先傑考入華西醫科大學(現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並以連續3年每學期年級第一的成績被選送到北京協和醫院實習。

  工作3年後,譚先傑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我國著名婦産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郎景和的博士研究生。2012年,譚先傑開始專心做科普工作時,他已是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並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如果説,開朗樂於分享的性格、過硬的專業知識是譚先傑做科普的“內部保障”的話,那麼北京協和醫院支援做科普的氛圍則是他的“外部保障”。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協和醫院原院長趙玉沛在《子宮情事(上)》的推薦語中寫道:“向公眾普及醫學知識既是醫生的社會責任,也是促進醫患互信與和諧的重要手段,協和一直都很重視醫學科普宣傳。”

  誠實自然,是譚先傑科普作品的底色,也“是我作為一個完整的高級生命體的精神追求。”《協和婦産科醫生手記》中這樣寫道。

  在這本風格獨特的書中,譚先傑除了記錄影“棗核”這樣的故事之外,還記錄很多發生在婦産科手術前後的故事。其中一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9歲女孩,這位女孩兒右側卵巢囊腫蒂扭轉,導致腹痛、嘔吐。女孩很瘦弱,腹部厚度可能都沒有超過20釐米,從肚臍周圍可以清楚地看到腹主動脈脈搏。

  像書中其他故事一樣,譚先傑結合這個9歲女孩的故事,科普了一個知識點:“小女孩,尤其是青春期前女孩的盆腔腫物要特別引起重視,警惕卵巢惡性生殖細胞瘤等惡性腫瘤。”

  譚先傑給女孩做手術前,“心突然抽緊了下,感到握刀的手有些顫動”“我停了下,吸口氣,找回了(做手術的)感覺”。事實上,女孩的手術並不複雜,“是我的內心比較複雜而已——不用説給小孩做手術,每次看見小孩進手術室,我就難受。”譚先傑在書中寫道。他也分享了等自己孩子做手術的感受,“在手術室門口等待的那一個小時,仿佛是一個世紀”。

  合上《協和婦産科醫生手記》,讀者會在書的封底看到一段郎景和院士的評語:“譚大夫在書裏寫了醫生、寫了醫學、寫了病人……寫得都像故事,但我以為並不是故事,而是真實寫照。醫生的本質和醫學的本源是‘真’,包括我們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包括我們和病人、同事的談話,‘真’可能是我們最重要的底色了,當然還有善良,還有美好。這一切構成了譚大夫寫作的基本背景,也是我們行醫的出發點。”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