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當一個中國媽媽得有多拼

2022-01-18 09:51: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當一個中國媽媽得有多拼

  小一姐姐:讓現代技術和中華傳統文化賦能家庭教育

  在中國,當一個媽媽能有多拼?

  搜索這個話題,從一連串網頁標題中,能窺見媽媽們五花八門回答背後的不易。繁忙的媽媽們,教育孩子健康陽光上進已然拼盡全力,還要在帶娃的過程中“自我實現”、開拓一片新的人生天地,求難度指數?

  有一位媽媽,想教孩子學《千字文》,便把古文編成了可玩可互動的手勢舞,連教育專家、幼兒園老師們都讚不絕口,心服口服地成為她的“粉絲”。

  這位媽媽,製作的短視頻主角就是穿著漢服的母女倆,呈現方式就是親子互動,居然在社交平臺上億量級的短視頻大軍中,殺出一條“血路”,閱讀量在親子短視頻中“一騎絕塵”。

  這位媽媽,推出的親子短視頻既有美感又有深度,還捎帶手宣傳了中華傳統文化。其實,做一期精品也並不難,難的是持續輸出高品質內容,且讓年幼的女兒能和自己步調一致。

  那麼,這對才藝母女是怎麼從愛曬、愛秀的媽媽群中“衝”出來的?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手機視頻裏,一位身著漢服的女子以這首臘八節傳統歌謠為配樂,以手勢為舞,舞姿輕巧靈動,畫面年味十足。如果你被短視頻平臺的用戶畫像分析功能定位為“寶媽”或“傳統文化愛好者”,你一定看過她的視頻。她是剛剛獲評第五屆“中國青年好網民”的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知名傳統文化傳播者、親子教育實踐者——“小一姐姐”,原名秦一。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特地採訪了她。

  親子互動手勢舞 讓兩代人共同成長

  “我是小學班主任,今年校園藝術節,班裏的孩子錶演的就是小一姐姐創編的《千字文》手勢舞!”

  “我家娃第一次在學校表演《千字文》手勢舞的時候,還是小學一年級,現在已經四年級啦!”

  小一姐姐的短視頻後面,網友們的留言真摯可愛。無數“寶媽”、幼教老師化身“鐵杆兒粉絲”,分享通過親子手勢舞與傳統文化“親密接觸”的心得。

  半年前還在省級政府機構工作的秦一不會想到,從小熱愛國學的她,能夠依靠原創國風手勢舞短視頻,溫暖千萬家庭,開啟人生更多可能,甚至有一天成為親子互動、傳統文化短視頻領域的“現象級人物”,被學界和傳播界廣泛關注和討論。

  有了女兒“小糰子”後,熱衷於記錄生活的秦一,在短視頻平臺註冊了賬號,分享與女兒的日常互動。在她看來,古典詩詞凝結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具有意境美、意象美,她想與女兒分享古典詩詞的美好。彼時,兩歲的“小糰子”正牙牙學語,“古詩詞也許可以跟手勢舞結合起來!”秦一決定嘗試將手指操和古詩詞結合起來,進行自己的創作。

  2018年的母親節,秦一創編了她的第一首國學古詩手勢舞《遊子吟》,穿針引線的手勢舞動作極具記憶點,女兒很快就把這首詩背了下來。抱著和其他寶媽們一起分享育兒小技巧的想法,秦一把手勢舞上傳短視頻平臺上,收穫了不少點讚。陸陸續續,秦一又創編了《咏鵝》《春曉》等古詩的手勢舞。

  “爆款”出現在2018年10月。秦一和家人前往上海的朱家角古鎮遊玩,在朱家角鎮古街上,身著漢服的秦一拍攝了自己之前編好的《千字文》手勢舞視頻,並傳到了短視頻平臺上。

  回到家後,秦一驚訝地發現這條視頻“爆”了。“第一次獲得40多萬的點讚。”秦一欣慰之餘,引發了更多思考,比如,親子交流如果不再是被動的“你教我學”,而變成“可玩可互動”的啟發之旅,其效率、品質都將得到有效優化。

  幾年下來,通過不斷編創和迭代,她的作品形成傳統節日節氣、國學手勢舞、古詩手勢舞等多個主題,“從媽媽的角色延伸到創作者的角色,通過唱跳學古詩、快樂學國學,有助於讓千萬孩子愛上古詩詞,喜歡上中華傳統文化,從而更熱愛我們的國家。”

  良性的親子互動,對家長和孩子都是滋養。“成為母親後,我不希望完全拘泥于家庭生活、每天繞著孩子轉、甚至失去自我。我認為好的親子關係應該是父母和孩子互相成就、共同成長。”秦一説,她一直保持著學習者的心態,孩子出生後,自學了非洲鼓、空靈鼓等樂器,希望能給孩子更好的音樂啟蒙,希望做一個“成長型媽媽”,在不斷完善自我的進程中成為孩子的榜樣。

  “寶媽”們一起努力 讓短視頻不是毒而是友

  在我們的身邊,家庭教育中這樣的行為屢見不鮮:沒收孩子的手機,“因為一直刷短視頻太沒營養”;讓孩子能多晚接觸電子産品就多晚接觸,“因為社交平臺上的短視頻太媚俗”……然而在秦一製作的親子短視頻中,可學可倣、親切純真、民俗文化、審美高度等元素得以巧妙融合,秦一在摸索中感受到了這種來自短視頻的能量。

  “短視頻時代,可以有很多快樂學國學、創意學古詩的方法。通過短視頻的傳播,很多學校在課堂教學、校園才藝表演中都加入了手勢舞的元素,説明它有用、有趣。實踐證明,手勢舞短視頻能夠成為讓孩子喜歡國學的新途徑,成為‘小可愛’們走進古典詩詞世界的一把鑰匙。”秦一説。

  後來,她為了滿足幼兒園教師和家長的需求,推出了手勢舞的慢動作教學版等作品。在中國人民警察節、國際禁毒日等特殊時間節點,她開始應網友要求創作主題系列手勢舞。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為了對抗疫盡一分綿薄之力,她創作了《防疫兒歌》等數十個防疫科普短視頻,通過手勢舞簡單易學的方式,讓孩子們了解防疫小知識。“不斷解決短視頻用戶們問題的過程,就是創作者進步轉型升級的過程。”她説。

  “不要拒絕新的技術、新的平臺,而要嘗試讓它為我們的親子教育賦能。用好短視頻,我們對親子共同創作和演繹過程本身的記錄,就可以成為一個短視頻作品,創作的過程也是進一步增進親子情感的過程。”秦一説,很慶倖趕上短視頻的大潮,也對未來網際網路、短視頻更好地服務於千萬家庭,充滿期待。

  中華文化復興 在最好的時代講述最美中國故事

  每個月數億的流量,吸引來一波又一波商業資源。但秦一併沒有急於“商業變現”,而是沉下心來繼續創作。她熱衷參加公益助學“彩虹計劃”、腦癱兒童“慢天使守護計劃”“禁毒媽媽聯盟”等各類公益活動。

  眼下,2022年杭州亞運會即將召開,秦一受邀擔任了亞運會志願者培訓師。在她的課程中,不但有“舉手投足如何謙恭有禮,一顰一笑如何體現‘禮儀之邦’的風度”。秦一認為,志願者不僅要服務好這場運動盛會,更要做體育精神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踐行者。每個志願者都是一扇推介杭州的“小窗”,志願經歷,不但會給這些年輕人難得的人生歷練,也將成為他們重新認識家鄉、繼而投身家鄉建設、改變家鄉的契機。

  在秦一看來,自己和千萬“寶媽”的手勢舞短視頻探索獲得廣泛共鳴的背後,還有更深厚的人文因素——中華文化的復興潮。這幾年,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了,由內而外地自信起來了,中華傳統文化嫁接在新媒體上、現代技術上,重新生根發芽,開出了一朵朵新的花,“傳統文化手勢舞短視頻”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短視頻傳播快捷高效,手勢交流無國界,詩詞中的文化歷久彌新。秦一告訴記者,將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具有當代價值的中華文化傳播到全世界,“傳統文化手勢舞短視頻”是很好的途徑。

  “世界需要多元文化,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歷史積澱,我願意成為其中的一員。我想讓更多的人看到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看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讓大家感受到屬於我們中國的文化自信。”秦一説。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月 見習記者 安俐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