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畢業生求職群:他們是競爭對手,更是戰友

2022-01-07 09:02: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畢業生求職群:他們是競爭對手,更是戰友

  “網際網路筆試刷題監督群”“銀行面經分享群”“求職抱團吹水群”……

  經濟學專業2022屆畢業生李自掰著手指細數自己加入的七八個畢業求職微信群,每個群涉及的行業和功能不一,但活躍度頗高。“大家在裏面‘抱團取暖’,共用崗位需求、求職進展、筆面試經歷,有時還吐槽奇葩HR。”李自覺得,進入求職群仿佛擁有了一大群並肩作戰的“戰友”,一起朝著工作的曙光奮力前行。

  與此同時,競爭也是求職路上難以忽略的一面。當李自遇到參與競爭同一公司卻毫無芥蒂共用資料的“良心”群友,感動的同時也很好奇,“明明是潛在的競爭對手,大家為什麼還願意彼此分享?”

  秋招“金九銀十”剛過,但畢業求職季的進展遠未停歇。網際網路時代,求職不再僅是一個人參加招聘會遍地投簡歷的單打獨鬥,微信求職群已成為當代畢業生找工作“必備輔助”。除了一些機構運營的商業性質社群,有不少同學自發組建起求職群,在拓寬資訊來源的同時,小小的群聊更承載著人際溝通的重要使命。

  求職長路裏,這些人如何做到彼此競爭,卻又相互依靠?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教育學院副教授高艷認為,在畢業生求職時,友誼大於競爭。他們是競爭對手,更是戰友。

  “求職戰友”:灰暗時刻的精神支柱

  在國企工作滿兩年的張曉雯,是2019屆新聞學院本科畢業生,對她而言,求職群和群裏的朋友們更像是那段灰暗時期的“精神支柱”。

  由於沒能成功保研,張曉雯決定畢業直接工作。“在那個時候,不保研/考研、不出國的人絕對是少數,一個學院裏直接就業的本科生,你用一個手指頭都能扒拉出來。”於是,張曉雯和學校裏其他找工作的本科生同學自娛自樂、抱團組建了一個畢業生求職群——“本科生就業協會”,“當時我有一種感覺,看似在大群體中非常少數的自己,原來是可以找到組織的。”

  群裏的氣氛很友好,成員們每天彙報自己的最新進展:今天接到了幾家公司的郵件,面試到了什麼進度,還會把來自四面八方的求職資訊和經驗共用以備不時之需。“應屆畢業生對於社會現實或者公司內部如何運轉知之甚少,畢竟大家擁有的資訊都是點狀的,你跟更多的人交流之後,才會把這些點狀資訊逐漸歸納整合為面狀的立體的資訊。”

  張曉雯認為,求職群組建的初衷在於緩解大家的焦慮。一群擔憂學歷門檻的本科畢業生,聚在一起疏解緊張的情緒,相互吐吐苦水,同時資訊交流共用,“這種抱團取暖的感覺特別好,你會感慨,原來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2021屆統計學畢業生劉彬在校招階段也加入過不少求職群,性格偏內向的她選擇在群裏“默默窺屏”。群裏有很多積極發言的同學,大家從崗位屬性聊到HR偏好,從崗位需求談到面試過程,各類資訊令人眼花繚亂。劉彬發現,求職群的好處在於,當你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疑惑,但網上又沒有查詢途徑時,在群裏説一嘴:“求問有沒有小夥伴知道……”一定會有人冒出來回應。劉彬説:“求職群裏的大家似乎都毫無保留地在努力幫助對方,盡己所能地提供一些有效的資訊,這一點讓我感覺特別溫暖。”

  為什麼大家傾向於以“社群”的方式來輔助求職?高艷指出,從心理學層面看,求職群的人際連接能夠給畢業生帶來許多積極正向的反饋。“人們在心理上有著‘社會支援’的需求,社會支援分為很多種,有來自家人、同學的支援,也有來自同路人的支援。”

  高艷認為,當人們在完成某項艱難的任務時,若看到有同樣經歷的人,便會感知到“不是一個人在奮鬥”,相應的痛苦感便會有所減輕,“它能夠提供心理、資訊、經驗等多方面的支撐,減少孤單,獲得安慰,並在目睹別人努力的過程中得到激勵。”

  求職群潛藏“競爭對手”

  也有的求職群在具備合作屬性的同時,“火藥味”在潛滋暗長:不少群內小夥伴報考同一行業甚至同一單位的崗位,競爭感頗強。

  剛經歷過2021年校招的楊奇奇認為,這種強烈的競爭感通常存在於目標明確的求職群中,“比如線下筆試或者群面結束後,大家建群互通就業進展和求職進度,及時得知自己是否進入下一輪,更高效地調整自己的狀態,準備考試。”

  楊奇奇發現,在這類群聊裏問具體崗位的情況或經驗,往往難以獲得回復。面對競爭者時,大家的“分享欲”瞬間下降,“都是為了一個目標在努力,自然沒有義務為競爭對手提供情報”。

  與此同時,“戰友”之間的競爭有時也會帶來困擾。2022屆傳播學研三學生文宇説,當與求職群中的好友一同競爭某個崗位,就註定面臨矛盾。“比如我跟一個關係較好的群友都報了某崗位,但簡歷篩選的時候她沒有過。前期我們倆一直在討論崗位、共同交流分享,希望能夠一起獲得資格。沒過簡歷這件事,讓我在面對她時有點尷尬。”文宇感到苦惱,“我不知道應該如何去勸慰她,很擔心自己的發言給對方造成困擾。”

  高艷指出,在這種情況下,擺正位置十分必要。“就算是同班同學,在條件類似的情況應聘同一崗位,一人成功,一人失敗,也不意味著是因為選擇了這個人,那個人才被PK掉的。兩人直接競爭的可能性很小,也沒有因果關係。更何況站在企業HR的角度而言,失敗不意味著你不優秀,合適和匹配度更重要。”

  有時,求職群帶來的壓力也不容忽視。“比如説看到別人上岸了,自己沒上岸,可能是個打擊;看到別人在行動,自己卻沒有,會讓自己更焦慮。不管別人有沒有成功,他的行動也可能帶來壓力。”高艷認為,面臨類似問題時,放平心態最重要。

  高艷建議,大家需要在就業時抱著良性合作的心態,減輕競爭給自己帶來的壓力。若自己成功而對方沒有,不需要想太多,不卑不亢、一如既往地幫他就好了,“如果他不接受,那是他的問題”。若自己失敗了,則可以認清現實,分析原因,並將其當作學習的過程,一次失敗並不代表著人生的終局。“重要的是大家並肩作戰,共同面對機會和挑戰。”

  “戰友”屬性大於競爭對手

  在張曉雯看來,求職群戰友的屬性要遠遠大於“競爭對手”。“或許大家本科‘段位’相似,不太會存在像研究生在學歷上碾軋的情況。”張曉雯發現,自己最初以為畢業求職群給她的是資訊交流方面的價值,後來才意識到,情感價值更大一些。

  張曉雯有一個在求職群認識的好友,兩人投過同一個網際網路公司甚至同一崗位。有些崗位對方進入了面試環節或拿到Offer,但是自己沒成功。張曉雯一度陷入自我懷疑:“我當時確實會存在一些挫敗感,跟你在同一個學校的小夥伴,為什麼人家拿到了,我沒拿到,是我比不上人家嗎?”

  好在競爭沒有影響求職群內朋友們的關係。當朋友得知張曉雯沒有拿到Offer的時候,會換著花樣來鼓勵和安慰她。那一刻,張曉雯感到非常溫暖:“這對我而言非常重要,我真的很重視她,她是我的好戰友。”張曉雯覺得,在求職時建立的情誼,是最“情比金堅”的革命友誼,“我一輩子都忘不掉這些人”。

  文宇則認為,雖然是競爭對手,但這並不影響群友之間共用資訊。大家會在群裏交流一些對具體崗位的看法,討論一下需要準備什麼,遇到一些猶豫的崗位,選擇同一崗位的群友會是很好的意見徵詢方。“畢竟都是朋友,誰能考上都挺好的,一個人找到工作,朋友們都會為他高興。”在文宇看來,求職群就和群面一樣,大家合作才能取得好結果,帶著“別人不行,就我能行”的心態,並不能獲得更多。

  “親和與合作是人的天性。”高艷説,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類跑得不夠快,也沒有尖牙利爪,但正是靠合作,才戰勝了猛獸,在叢林裏生存下來。“人在基因裏有合作的天性,願意去跟別人合作,看到別人好。放到求職群來説,合作性也是大於競爭性的。”

  “若抱著純競爭的心態,就沒有必要進入求職群。大家擔心自己分享資訊後,優勢被別人拿走,確實會有這種情況。但真正有實力的同學,就算這個崗位沒有上岸,下一個崗位依舊能上岸。”

  高艷認為,我們可以更坦然地去面對求職過程中的競爭與合作,降低焦慮,減少“精神內耗”,往長遠看,“只有充分合作,資訊共用,才可能同時擁有更多機會。”

  余冰玥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01月07日 07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