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90後“猛禽醫生”救治放飛猛禽過百 夢想建救護中心

2022-01-07 09:03:00
來源:長江日報
字號

  90後小夥成功救治放飛猛禽過百

  “猛禽醫生”鴻鵠之志是建個鳥類公益救護中心

  □ 長江日報記者夏瓊

  “哎呀,來活了!”李思敏的手機響了,有人在微信群裏呼叫他,“小李,你看這個有救嗎?”

  發來的圖片裏,一隻長著大眼睛、勾勾嘴的小貓頭鷹樣的鳥兒,呆呆地站在一張辦公桌上。

  “這是鷹鸮(音:xiāo),它的眼睛怎麼了?”李思敏把手機拿近些,再一次仔細辨認後,給對方發語音,“你把手機靠近一點,把它的右眼拍一下給我看,它的右眼好像有點問題,我要仔細看看!”

  “記得一定不要去驚動它。這種情況下,鳥很容易因為驚嚇過度,發生應激反應,導致死亡。”他還指導群友,“等會兒找一個紙箱,上面扎幾個孔,把它放進去。”

  這樣的呼叫,李思敏常常收到。周圍認識的朋友、觀鳥志願者們,甚至林業部門的工作人員,碰到猛禽救治中有疑問的,都會跟他聯繫。他是武漢市觀鳥協會會員,也是圈內小有名氣的“猛禽醫生”。

  ■ 第一次救治猛禽時正上初二

  武漢市江夏區八分山冬季的天空分外熱鬧,這裡是部分候鳥過境的通道。

  初見李思敏,是在一個小區門口,穿著黑色帽衫外套的他正彎下身子,撫摸著一隻不知被誰拴在鐵柵欄上的“金毛”。因為鎖鏈被纏住了,金毛的活動半徑變得更小,它顯得有些緊張和煩躁,李思敏的撫摸讓它安靜了下來。

  擔心“金毛”的安全,他拍了張照片,在朋友圈發資訊,“這是誰家的狗狗啊!”過了一會,有鄰居走過來告訴他,是有人在附近辦事,把狗臨時拴在這裡。他把狗狗的鏈子理順,“走啦!”他再次摸摸“金毛”的頭,這才離開。

  “不知道為什麼,我從小就和動物特別有緣。”他靦腆地低頭笑説。

  從李思敏家客廳窗戶望出去,是滿目翠綠的八分山。“我們家原來的房子離八分山更近,就在山腳下。”

  李思敏是1990年出生的。2004年的一個冬天,正在讀初二的他放學回家,路過一片菜地,無意中,他發現菜農架設的鳥網上好像挂著一隻鳥,好奇的他走近一看,“鳥還是活的呢!”李思敏驚呼。那是只雀鷹,屬於小型猛禽,是鷹類中的捕鼠能手,不過當時李思敏還不認識它。

  李思敏打算幫它解開網線,但猛禽到底是猛禽,哪怕困在網上。雀鷹伸出利爪就在李思敏手背上抓了一下,當時就流血了。李思敏的左手手背上到現在還有當時留下的疤痕。

  他忍著痛,把鳥從網上解救下來,仔細查看,發現鳥嘴裏滲出血來,原來鳥的嘴巴被細密的鳥網割傷了。從小愛看《動物世界》的李思敏知道,小動物嘴巴受傷會影響捕獵和吞咽食物,如果長期恢復不了,就會餓死。

  ■ 那年壓歲錢都用於救治雀鷹

  李思敏把這只受傷的鳥帶回了家,怎麼才能把它治好?他詢問周圍的人,大家也不認識是什麼鳥,怎麼治更不知道。

  這可怎麼辦?他靈機一動,養鴿子的人多,是不是可以參考鴿子受傷的處理辦法? 果然,有人建議,可以用雲南白藥和其他消炎藥試試。他用零用錢買來相關書籍和藥物,摸索著治療這只雀鷹。

  剛開始喂藥並不順利,一放進去就被雀鷹吐出來。他就買來新鮮牛肉,切成小塊,再用筷子在肉上戳個洞,把藥塞到牛肉中,再喂給雀鷹,這次雀鷹乖乖地吃了。

  其間,正逢過年,李思敏不放心,走親戚、吃年飯,鳥籠子走哪兒帶哪兒。

  這樣持續兩個月後,漸漸的,他發現小傢夥的狀態越來越好。有時還沒等他喂,小傢夥就能自己把牛肉撕開吃,這讓他大喜過望。“真有成效了,那繼續,不能停。”那年過年的壓歲錢,都被李思敏用來給雀鷹買口糧和藥物了。

  就這樣,李思敏又讓雀鷹在家養了一個月,確保它完全康復,才決定放飛。他專門選了個大晴天,帶著雀鷹來到八分山。籠門剛一打開,雀鷹就展翅飛走了,“飛得特別好、特別快!”

  回憶起第一次放飛,李思敏笑説,當時自己心情還挺複雜——既開心三個多月沒白忙,又有點小失落,“你好歹回頭看看我吧!”

  ■ 迷上了猛禽自學鳥類救治知識

  自從救治了這只雀鷹後,李思敏就對猛禽著了迷。

  猛禽是隼形目和鸮形目鳥類的統稱,包括鷹、雕、鵟、鳶、鷲等次級生態類群。在生態系統中,猛禽個體數量較其他類群少,許多正面臨著滅絕的危險,我國更是將其全部列為國家級保護動物。

  他至今忘不了入伍後在北京延慶、密雲等地駐訓期間見到的景象:高天流雲映襯著古老長城,成百上千隻鷹盤旋飛翔,形成壯觀的“鷹柱”,“我恨不得長雙翅膀和它們一起飛!”

  後來退伍回武漢,李思敏成了一名鄉鎮快遞員。開車在鄉間小道行駛,他不時發現路邊的菜地捕鳥網上,有鳥兒在掙扎。他不忍心,總會停車解救。

  他上網學習鳥類救治知識,加入救助隊伍,還向知名的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專家們請教,那裏的老師熱情解答他的疑問,還送給他不少關於猛禽救助的書籍。從略懂皮毛到越來越專業,李思敏成為圈內小有名氣的“猛禽醫生”。

  “我的鳥正在天上飛。”空閒時間,李思敏會習慣性地打開手機裏的一款APP,看看鳥兒們當天的飛行數據。

  3年多前,他在武漢市觀鳥協會的幫助下,嘗試給救治的部分猛禽安裝定位追蹤器,目前,已經有蒼鷹、遊隼、雕鸮等6隻經他救治後放飛的猛禽安裝了定位器。

  李思敏説,從他手上放飛的猛禽,多是雛鳥和受傷後經過手術干預康復的鳥類,它們恢復得如何、野外生存能力強不強,這些都需要長期觀察監測。此外,如果發現數據異常,可以通過定位找到它們,爭取進行二次救助。這些定位器將跟隨它們一生,見證它們的生命過程。

  ■ 磨了半天鋼針給蒼鷹做手術

  “你看,這是一隻雄性蒼鷹,寒來暑往,已經飛行一千多天了!”望著螢幕上蒼鷹遷徙的細密連線,李思敏像在説自己的老朋友。

  這只蒼鷹是江夏區園林和林業局送來的。“剛開始,它看起來一切正常,蠻兇,還抓我。”等接回家後,李思敏就發現問題了:這只蒼鷹的尾巴吃不上力,只能直勾勾地飛,不會轉彎,會撞到籠子上。“這不對勁!”他抱著蒼鷹去拍片子,果然是尾椎骨斷了。鳥類捕食、飛翔都需要尾巴掌握方向,如果尾巴損傷了,它就只能等死。

  李思敏又抱著蒼鷹去找骨科醫生朋友,想給蒼鷹動手術,“這哪行?!”朋友連連擺手。李思敏好話説盡:“你這搞成了可不簡單! 可以給人開刀,還可以給鳥開刀,那你這技術肯定更高超。”朋友被他纏得沒辦法,只好答應試試。

  兩個人在家裏陽臺上搗鼓開了,骨科手術中常用的鋼針,即便是最小號用在鳥身上都大了,怎麼辦?兩個人只好手工打磨、拋光,磨了半天終於準備好了手術材料,給蒼鷹做了手術。

  接下來,是更關鍵的術後康復期,李思敏把消炎藥一片分成4小片細心喂食,每天還給蒼鷹換包紮的藥膏,一直堅持了3個月。

  “説實話,當時我們都沒底,它能不能康復,只能看運氣了!”李思敏特意在籠舍裝了監控器。一天,監控影像裏,蒼鷹能轉彎了,李思敏當時跟中獎了一樣高興。

  傷口治愈了,新問題又來了。這只蒼鷹因為長時間被人類喂食,野性減弱,餓了就站著叫喚,等著人來喂,“養得親人就麻煩了!”經過一段時間野化訓練,李思敏才放下心來。他對蒼鷹説,“你可以回家了!”

  2019年3月3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當天,李思敏和武漢市觀鳥協會志願者們一起,在牛山湖進行了放飛。

  蒼鷹展開翅膀,徑直飛向藍天。這次,李思敏的心情已不再複雜,他只感到由衷的高興。

  李思敏牽掛著它,不時在手機APP上看最新的飛行情況。“定位器傳回來的數據顯示,它飛行得很正常。遷徙季節它也非常聰明,沿著山脈飛。”

  因為蒼鷹每年都會在湖北大悟越冬。通過定位數據,李思敏和志願者們上個月去大悟找它,在天空中看到了它翱翔的雄姿。

  “光憑外表,我已經認不出它了——它的羽毛全部換成青灰色,是非常健康的狀態”,與“老朋友”重逢的那一刻,李思敏特別開心。

  ■ 他外表粗獷壯實可對鳥兒“特別溫柔”

  在周圍人眼裏,李思敏是個“鳥癡”。“喜歡這,連飯都可以不吃”,只要説起心愛的猛禽,他的眼睛就會發光。

  別看李思敏外表長得粗獷壯實,可對待鳥兒們,他特別地溫柔。用鑷子給受傷的燕隼喂食,他會念叨,“聽話! 只有吃肉你才恢復得快!”

  生理鹽水、雲南白藥、大小注射器,能讓猛禽安靜下來的眼罩……李思敏家里長期備著這些物品。鳥兒們受傷各不相同,他還會動手製作各種小工具幫助它們康復。

  有一次,志願者送來了一隻紅隼,鳥兒腿部受傷,站不起來,李思敏用冰棍棒幫它做支撐架,用舊衣服墊在臉盆裏做病床,下班就在家裏守著,喂藥、上藥膏,持續了半個月,紅隼的腿順利康復。

  “業餘時間,我就開車到處轉,帶著望遠鏡去山上看鷹。”李思敏介紹,每年的秋冬季節,猛禽開始回遷。八分山區域位於猛禽回遷的通道上,從北邊過來的猛禽,有的會選擇在武漢越冬,有的會過境武漢繼續向南。八分山是非常重要的“觀猛點”,曾創下3個小時觀測到了300多只猛禽的紀錄。

  李思敏還負責監測當地的鳥類日常,主要觀測猛禽繁殖相關情況,包括方位、種類、數量等,以此來判斷八分山的猛禽野生種群狀況。如果發現哪有鳥類繁殖,他會第一時間報告給相關部門,及時採取保護措施。

  過去,李思敏出門觀鳥,只要發現有鳥網,他必拆。為這,他沒少跟不理解的村民起衝突。可下次遇到,他照拆。“我見不得這個網,看到有鳥無助地挂在上面,我心裏就很難受,它們也是生命。”

  ■ 身邊的同行者越來越多

  近年來,執法部門加大了對非法捕鳥的打擊力度。李思敏和其他環保志願者在當地執法部門的大力支援下,開展清網行動。2017年春節,他們在五里界拆除鳥網,大家踩著泥濘,頂著寒風,拆除鳥網12張,解救了40多只鳥兒。

  持續的執法、宣傳、教育,越來越多的村民明白了愛鳥護鳥的意義,主動採用更為科學的手段,保護自家莊稼的同時,也保護周邊生態環境。現在,這裡鳥網幾乎絕跡了。

  猛禽的救治,在全世界都是難題。經過李思敏之手救治並成功野化放飛的猛禽已過百隻。2017年,他被湖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評為“最美野生動物守護人”。他和志願者們一起,與當地林業部門、公安執法部門、野保機構建立聯動護鳥機制,蘄春縣林業局等也會把部分受傷的猛禽送來救治。提起他,大家評價,“這小夥子,有熱情!”

  身邊的同行者越來越多,但不理解的聲音也有,“看看你的同齡人都在忙什麼,再看看你,天天跟這些鳥在一起!”這些,他都不在意。“不管別人説什麼,我很堅定,第一自己喜歡,第二我覺得這個事情有意義。”

  “這幾年,八分山生態越來越好,旁邊還建起了大公園。遷徙季節看到的猛禽比往年多,其他的鳥也越來越多。”更讓李思敏欣喜的是,越來越多市民加入愛鳥護鳥的行列,遇到受傷的鳥類,都會第一時間向救助機構報告。

  “未來,我想建個公益性的鳥類救護中心,與更多志同道合的志願者一起,用更專業更科學的力量,來做這件有意義的事情。”李思敏説。

  翱翔天宇,奮勇向上,嚮往藍天,不懈追求——這16個字,是李思敏心目中對猛禽這種美麗生靈的印象。

  又是一年遷徙季。

  2022年元旦假期第二天,李思敏和志願者們一起來到大悟,又一次在天空尋找“老朋友”蒼鷹的身影。“希望它一切都好! 山峰、天空、大地……一路飛馳,你看到的是怎樣的風景?”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