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北京這些學校線上線下備課,實時遠端同步教學

2021-11-16 08:52: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線上線下“雙軌”備課 實時遠端同步教學

  居家隔離學生線上同步開課

  初二(1)班4名居家隔離學生與在校同學共上一堂課

  當前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複雜,本市一些學生和老師正在居家隔離觀察中,為保證同學們“不掉隊”,各個學校都做出不同的探索。其中,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學、二十一中學深度聯盟校則克服困難,為被隔離的同學開起線上同步互動課程,給他們帶來溫暖而有品質的教學服務。

  老師線上線下“雙軌”備課

  “同學們,這節地理課講《語言和宗教》,但今天的課堂比較特殊,四位同學會跟我們線上同步上課……”昨天上午10點45分,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學、二十一中學深度聯盟校初二(1)班教室裏,一台小小的攝像頭將該班因居家隔離而無法到校上課的四名同學和全班同學連在了一起,他們通過攝像頭“雲”上課,與課堂內的老師、同學實時互動。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上週五,經過排查,初二(1)班四名學生因與確診病例有時空交集,被要求居家隔離。為不影響四位同學的課程,週一一大早學校就做好了給他們啟動直播上課的預案。“為應對疫情給學生上課帶來的變化,學校在開學前就做好了集體備課、教育教學以及作業答疑等環節的‘雙軌制’安排。備課時所有老師都要做好線上線下兩手準備。”學校教學副校長張筠介紹,在前期的線上教學實踐中,學校還特別購買了攜帶型直播設備,對老師們的直播技能也進行了培訓,目前老師們在應對疫情變化時都準備比較充足,能做到從容不迫。

  除了保證學生的課堂品質,學校還特別關注同學們居家隔離期間的心理狀態。“初中階段的孩子敏感,有的孩子會覺得是不是因為自己的原因,給學校和老師添了麻煩,充滿愧疚感。同時由於隔離在家,學生的心理壓力也比較大。”初二年級組長楊明介紹,老師們每天會與學生溝通,及時對孩子們進行心理疏導,學校也要求每天與居家隔離的學生談一次心,同時加強與家長的溝通,給學生減壓。

  “感覺孩子沒離開過班級”

  “許多老師在一起為李國禹能夠按時上課做出了很多努力,我要謝謝老師們。”昨天上午,高三(6)班李國禹同學的媽媽來到二十二中給學校送上了《感謝信》並激動地向老師們鞠躬表示感謝。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李國禹同學也曾因與確診病例有時空交集而被要求居家隔離。“聽説孩子要在家隔離,我都懵了。”李國禹媽媽説,孩子今年高三了,正處於第一輪集中復習階段,最近他的學習狀態剛剛有點兒起色,學習有勁頭,很擔心隔離在家勁頭就沒了。然而,這樣的擔心並沒有持續很久。“李國禹起來上課啦!”在老師的呼喚聲中,李國禹開始了隔離後的第一節課,在課上他不僅與同學們共同聽課,還時不時會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下課了班裏同學還會找他“雲”聊天。

  “感覺孩子沒離開過班級。”李國禹媽媽説。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為方便李國禹參與直播,不用來回切換直播號,學校將他所在的課堂固定在了一個教室;其他班級的走班教室都要做出相應調整。不僅如此,學校還設計了“校內輪崗”方案,為居家隔離學生配備最強師資。“如果一個年級中不同班級都有需要線上上課的同學,我們將給同學們配備各科最強的老師,為同學們授課。本班的老師將根據該同學實際情況留作業。”

  被隔離老師克服困難開“網課”

  該校教學副校長張筠坦言,上週四,初一年級組組長、擔任兩個班數學老師的楊小軍因曾與確診病例有時空交集,開始隔離生活。從正式隔離的第一天起,楊老師就通過線上直播系統為同學們上課。用她的話説,即使被隔離也不能讓同學們落下課程,耽誤學習進度。“同學們好,下面我們開始上課,這節課我們來一起學習幾何圖形。”昨天11點30分,楊老師準時出現在初一(1)班教室的視頻中。只見楊老師熟練地遠端作業系統,大興機場、土樓、立交橋的圖片依次在螢幕上出現。“大家看,這座5層的立交橋是在哪座城市?”一堂關於幾何圖形的課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看似有條不紊的線上課堂,楊小軍老師其實克服了很多客觀困難。隔離期間,需要每天上下午報兩遍體溫,她每天都主動向隔離點服務台報備,為的就是在給學生上課期間不被敲門聲打擾。同樣,她叮囑隔離點送飯的服務人員一日三餐把飯直接放在門口不用敲門,為的也是不讓敲門聲打斷上課進度。此外,為保證同學們的上課效率,楊小軍老師將一節課分成幾部分進行,讓學生一節課時間內張弛有度。“比如用10分鐘講核心知識點,10分鐘請同學們消化練習,再通過PPT、視頻等方式讓同學們鞏固知識。”楊小軍老師坦言,準備線上課用時是線下課的兩三倍。“我給自己設了各種鬧鐘,隨時關注釘釘群,保證完成工作量。”楊小軍説。

  張筠説,學校針對疫情可能帶來的教學變化做好了充足預案:如學生隔離在家,則啟動直播;如老師隔離在家,可隨時切換到線上授課狀態。與此同時,學校還會為線下班級配備助教,做好銜接。“疫情下,我們要求老師隨身攜帶教材及教輔資料,保證隨時打開電腦就可以上課。”張筠説。文/本報記者 武文娟

  攝影/本報記者 郝羿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