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家庭教育促進法出臺後 還要走好哪幾步棋

2021-11-16 08:50: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隔代撫養、缺少指導

  家庭教育促進法出臺後 還要走好哪幾步棋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標誌著家庭這個最小的社會組織的育人職能在我國得到了法律的認可與保障,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人的成長中,家庭教育是起點教育。一個國家要贏得未來,首先要贏在教育;而贏在教育,首先要打好基礎。長期以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的家庭教育水準與廣大家庭對優質教育的需求還不成比例,表現在:家庭教育未納入教育管理體系;很多家長唯學校教育,將學業培訓、追求學歷視為教育目的;農村的家庭教育問題突出等等,期待立法後加以改進。

  青少年成長問題如何通過家庭教育解決

  改革開放後,給孩子適合的、優質的、個性的家庭教育要求越來越突出,教育矛盾已從傳統的師生關係轉向現代的家校關係。當前日益增多的家校衝突正是與長期以來注重學校教育輕視家庭教育、注重師生關係輕視親子關係密切相關。尤其是一些青少年極端事件,多與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缺失有關。基層教育管理者反映,來自家長的棘手問題越來越多,忽視了家庭教育這個領域註定問題叢生。

  如果將家庭教育納入教育管理體系,給予家長充分的專業指導,家庭教育將有更大的改變。在青島市、濰坊市等地,教育局設置家庭教育處室,作用明顯,值得借鑒。

  同時,我們還建議設立“家庭教育學科建設與指導委員會”。用以指導我國的家庭教育理論、生活教育、家校合作、家長學校等建設,以適應我國這個擁有數億父輩、祖輩家長數量的教育需求,使家長教育納入國家管理與指導體系中。

  我們建議建立家教指導機構的資格認證和舉辦者的審批制度。“雙減”之後,大量原校外學科補習機構以指導家庭教育形式出現,一些體制外的所謂“獨立補課教師”也可能以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名義給教育管理帶來新問題,亟須未雨綢繆,防範未然。同時,支援規範化、科學化的家庭教育專業化培訓與認證,為學校社會工作崗位提供支援。

  隨遷、留守兒童教育如何通過家庭教育解決

  農村家庭教育是我國家庭教育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在全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背景下,農村家庭教育的發展和優化是實現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關鍵一步。由於農村學齡兒童中留守兒童、隨遷子女佔較大比例,導致農村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獨特性,也是推行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重點和難點。當前農村家庭教育問題凸顯:農村家長文化素質較低,不理解監督輔導孩子學習的重要性,家校合作意識淡薄,家庭學習環境普遍較差,農村孩子閱讀素養整體偏低;教育方法不恰當,多選擇以物質獎勵或者打罵的手段教育孩子,大部分父母在交流過程中缺乏耐心,交流內容以説教為主,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較少關心孩子的心情和困難;家庭教育嚴重缺位,監護類型以祖輩監護和單親監護為主。隔代撫養的家庭彼此存在代溝,管教方式上普遍放任和溺愛,在孩子輔導學習和行為習慣養成方面力不從心,難以體察孩子的心理問題,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要轉變家長教育觀念,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建議鼓勵高校或專門機構的專家參與家長培訓,組織建立農村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專業隊伍,制定符合農村的教育標準。幫助農村家長重新建立對家庭教育的認知,建立正確的親子關係,整體提升農村家長教育能力,幫助建立學習型家庭。

  第二,要構建“政府主導、學校主體、社區參與”的協同合作制度。學校、社區、政府在家庭教育中要協同發力。學校要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除了通過家校合作開展教育工作之外,建議每學期對家長至少開展一次家庭教育培訓;社區要建立農村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網路,一方面通過主題活動與培訓從觀念上提高當地居民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結合社區本土資源,為家庭教育活動的組織和開展提供適合的場所和良好的環境。地方政府應結合實際情況下發協同合作指導文件,為當地家庭教育相關工作開展提供依據、支援和考核標準,構建具有地區特色的協同合作模式。

  第三,構建農村家庭教育監管評價制度。當地政府或基層組織要定期對所有農村家庭教育開展狀況進行科學化、常態化的監測,成立督導組對各地區家庭教育落實工作進行督導評價,根據評價結果,認定一批家庭教育工作先進區和示範區進行宣傳推廣,並作為地方政府實施教育綜合獎補的依據,對於家庭教育缺失、失范行為則建立相應的干預制度。

  第四,制定針對農村家境困難兒童家庭教育的精準幫扶制度。通過政策設計降低父母雙方留守兒童的增長趨勢、構建流動兒童家庭教育追蹤監測制度、加強單親兒童家庭教育的培訓指導等,使其履行好家庭教育職能。

  “雙減”後家庭教育怎麼做

  “雙減”政策讓我們的教育回歸常態,走向科學化。家庭教育促進法的一個重要使命是教育家長,讓家長做教育的明白人,拓展教育的新天地。家庭教育促進法出臺後,作為家長,有哪些需要做好的?我們建議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培養孩子學好學校課程的意識和習慣。即吃好正餐,靠吃零食的孩子長不壯身體,靠課外補習提高成績會有用但終究有限,使家庭成為孩子成長的生活化、個性化、特色化的“學校”,從親子共讀、共遊、共練入手,達到共成長。

  第二,從知識補習轉為特長培養。人類進入智慧化時代,人類的工作從單位化走向平臺化,創新性、獨特性是未來一個人立足職場的首要品質,這就需要家長們要有與時俱進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雙減”政策讓廣大家庭真正重新反思教育的內涵,科學合理使用家庭教育投資。

  第三,提升體育、藝術教育的比重。身心素質、藝術素養對一個人的生活態度、職場素質、創新思維等品質培養作用無限,應成為家庭教育的重點領域。

  第四,注意家庭勞動教育。從食育入手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與生活能力。從清理以往顧及不上的家庭物品開始,教育孩子有序、科學地安排家庭生活環境。家校合作,使家務勞動有計劃、有監督,培養手腦並用、自理、自立的孩子。

  第五,從家庭文化入手培養孩子愛家品質。將祖輩與自家的老物件、老照片、家書等進行蒐集、歸類、整理,設計家史編寫規劃,有條件的做成電子文檔,讓孩子了解家族史、奮鬥史、苦難史,是特色化的家庭教育,它對密切家族成員關係和家族文化建設,有著獨特的作用。

  第六,開展家庭理財教育。家長要給孩子在家中當“掌櫃”的機會,讓他支配日常開銷,做出生活規劃,從而學會理財、整闔家庭資源。

  最後,為孩子社會交往提供空間與支援。未來是一個共用的時代,學會有效的人際交往,具有共情能力,是一個人獲得幸福與財富必備的品質。家長應為孩子找到學校之外的精神家園,支援參加有益的社團組織,結交良朋,從人際交往中學會處世,找到人生價值,克服這方面的缺失。

  (作者:安曉敏,係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副教授;趙剛,係東北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