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抑鬱症篩查將納入學生體檢 教育部走出關鍵的第一步

2021-11-15 09:46:00
來源:成都商報
字號

  以此為起點,爭做青少年抑鬱症防治的“執行者”,而不再只是抑鬱症悲劇的“圍觀者”。

  近日,教育部對政協委員《關於進一步落實青少年抑鬱症防治措施的提案》進行了答覆,其中明確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這讓人看到了希望。提前介入的方式,會儘早消除抑鬱症對孩子産生的不良影響,幫助他們回歸正常的學習與生活。

  不過,也要認識到,作為一種成因複雜且康復漫長的心理疾病,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更多功夫還在答覆之外。

  比如普篩,準備好了嗎?

  我國青少年群體中存在高比重的抑鬱症患者,對心理精神科醫生的需求極大。權威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約有3.8萬名左右的精神心理科醫生,10萬人中僅有1.7人。

  普篩可以最大限度地查出學生群體中的抑鬱症患者,但是針對遍佈各大城市、鄉村的青少年,我國精神心理科的醫生依然不足夠。抑鬱症篩查不同於其他疾病的檢查,目前無法依靠現代科技進行精準的數據監控,主要通過量化表進行檢測篩查。在一張被量化的表格面前,專業能力不足的醫生可能無法準確鑒定病情,甚至出現錯診、誤診等現象。

  另一個難點,是如何讓全社會接納患病孩子。雖然公眾對心理疾病的認識越來越全面,抑鬱症這個標簽所帶來的病恥感也在不斷減弱。但不可否認,仍有很多家長和學生無法直視“抑鬱症”這三個字。部分家長因對孩子期待過高,不能正視也不願意接受孩子出現抑鬱症;孩子可能因為抑鬱症在學校被老師、同學區別對待,甚至被孤立;部分對抑鬱症認識不深的老師,因害怕患抑鬱症學生“出事”,要求學生休學……種種外界壓力,迫使當事孩子或家庭隱瞞病情,或直接拒絕問診。

  在此現實背景下,學校普篩的確診結果,能否被父母和孩子接受呢?接受的前提,還是要改變社會對抑鬱症等心理疾病的片面認知,加大對相關疾病的科普宣傳,消除人們對心理疾病的區別對待。唯有如此,才能減輕孩子和家長的“病恥感”,坦然直面抑鬱症。

  防治青少年抑鬱症是一項重大而複雜的工程,明確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其實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我們每一個人都身處其中,不妨就以此為起點,都爭做青少年抑鬱症防治的“執行者”,而不再只是抑鬱症悲劇的“圍觀者”。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評論員 黃靜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