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豆瓣“水軍”調查:一條短評15元 點讚、投票都可買到

2021-02-25 10:26:00
來源:證券日報
字號

  豆瓣“水軍”産業調查:一條短評15元 點讚、投票都可買到

  本報記者 謝若琳

  2021年電影市場的開局充滿驚喜與爭議。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2月23日,《你好,李煥英》總票房達43.4億元,超過《復仇者聯盟4》內地總票房,成為中國影史票房第四名。

  與其同檔的《唐人街探案3》高開低走評分之低也在業內的意料之外,大年初一春節檔首日,《唐人街探案3》以37.5%的排片比例居於首位,“春節檔排片一般是多方資本平衡下的結果,超過30%的都很少,大家當時對《唐人街探案3》確實充滿期待。”一位數據平臺分析師對《證券日報》記者如此表示。

  萬萬沒想到的是,《唐人街探案3》上映首日在豆瓣上的“開分”僅為6.8分,截至發稿,這一數字已經下降至5.6分。

  作為“唐探”系列的第三部,《唐人街探案3》原計劃于2020年春節檔上映,但受疫情影響,《唐人街探案3》的上映日期延至2021年春節檔,可見片方的底氣。在這樣的背景下,《唐人街探案3》的豆瓣評分為何會如此低?記者對産業鏈上下游的業內人士進行了探訪,意外見識了豆瓣“水軍”的強大操控力。

  評分結果充滿爭議

  豆瓣評分失真嗎?

  很多年來,豆瓣評分是一部作品口碑的重要參考,但其結果也是充滿爭議的。2017年9月22日,畢志飛導演的《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上映,當日豆瓣評分2.0分(現為2.2分,9.63萬人參評),創下低分紀錄,一時成為了豆瓣上的“史上最爛電影”。

  遭到全網群嘲的畢志飛與豆瓣多次交涉無果後,以電影出品方的身份正式起訴豆瓣公司,並索賠1元及要求判令豆瓣公開説明情況。畢志飛要求豆瓣方回應“影片評分從2.0變為2.7,隨後很快顯示為暫無評分”的原因,但始終未得到解釋。直至法庭上,豆瓣方面才回應稱,這一操作是因為“豆瓣接到投訴做出的人工隱藏處理”。

  2月14日,天眼查App披露了北京實傳創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畢志飛方)與北京豆網科技有限公司網路(豆瓣方)侵權責任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判決結果顯示,豆瓣勝訴。畢志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很多人對《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提出了批評,我都接受。他表示不會再上訴。

  與《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一樣,《唐人街探案3》的評分也存在爭議。“目前主流的評分平臺是豆瓣、淘票票、貓眼,儘管後兩者是有評分門檻的,需要用戶購票後才能進行評價,但大眾普遍認可豆瓣評分。”一位票房數據平臺分析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豆瓣評分是感性的,是多方作用的結果,有時候不僅反映一部作品品質的好壞,還會體現出觀眾的情緒。

  截至2月24日,《唐人街探案3》在豆瓣、淘票票、貓眼的評分分別為5.6分、9.0分、8.8分,其中,在淘票票購買該片的用戶中有74%的人給出五星(最高分)評價,在貓眼購買該片的用戶中有69.3%的人給出五星評價,而豆瓣平臺上只有4.3%的用戶給出五星評價。

  説明豆瓣與售票平臺的用戶喜好差距甚大,上述分析人士表示,“並不是説《唐人街探案3》拍的有多好,每個觀眾的喜好不同,但這部影片是少有的業內預期與口碑走向兩極分化的電影。通常重要檔期的影片在上映前都會組織看片會,影城經理根據自己的認可度來排片,《唐人街探案3》在初期的排片情況,可以從一定程度説明瞭業內的判斷。”

  豆瓣創始人、CEO阿北在《豆瓣電影評分八問》中也曾明確過豆瓣評分機制:一人一票,例如42萬用戶打分,豆瓣程式把這42萬個一到五星換算成0-10分,加起來除以42萬,就得到了豆瓣評分。這個評分會自動出現在豆瓣各處,中間沒有審核,平時也沒有編輯盯著看。每過若干分鐘,程式會自動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見包括進來。“一人一票”唯一的例外是豆瓣的程式判斷是“非正常打分”的賬號。這些打分會被排除在外。”

  “水軍”團隊報價表顯示

  一條豆瓣短評價格15元

  不少片方認為,豆瓣評分低就是有“水軍”在干預。阿北曾介紹,“水軍”是有的,但豆瓣評分很難刷得動。其曾表示:“我個人印象裏,‘非正常評分’大致有四類:註冊/收購賬號刷高分的,註冊/收購賬號刷低分的,明星粉絲團‘進攻豆瓣’的,鐵桿用戶‘捍衛豆瓣評分公正’反水行動的。聽起來嚇人,對豆瓣評分的影響其實沒那麼大,小影響還是短暫和個別的。因為正常打分的人實在太多了,也因為反刷分早已經是豆瓣電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但記者通過業內熟悉的宣發渠道聯繫到了豆瓣“水軍”團隊及其報價表。“我們做了很多年了,在業內有口皆碑。”該公司負責人海龍(化名)表示,前段時間熱度很高的那部劇,就是我們操盤的。

  海龍告訴記者,一般接的單子都是出品方給自己“刷好評”,也不乏給競爭對手“刷差評”的情況,“豆瓣評分的控評收費比其他平臺要高一些,主要是因為豆瓣評分機制複雜且完善,他們(豆瓣)根據用戶的註冊時間、發言、評分等給予不同的等級系數,以此作為用戶對作品分數評價的影響因素之一。而我們掌控的都是真實的老賬戶,平時也會有正常的行為動作,‘看上去就是真實用戶’。”

  根據記者拿到的報價表,買一條豆瓣“想看/想聽”的價格是2元,一條“包顯示短評”的價格是15元,一條包顯示長評(劇評)的價格是20元,一條“點讚/有用”的價格是1元,“舉報”一次的價格是3元,投票、小組發帖、開分、漲分、評分維護等情況需要具體協商。

  “量大可以便宜,每部片子不一樣,可以做技術提分,根據到達數據為準。”海龍告訴記者,一般片方都會更傾向於“短評”套餐,因為短評的排序是將豆瓣成員的投票加權平均計算後的結果,通過演算法的調校,更好地反映短評內容的價值。不過,高權重短評區域會因豆瓣系統原因在執行過程中有系統性的動態變化。比如:提分延遲、分數比例變化延遲、評分人數不足等均為正常現象。

  一位豆瓣資深用戶告訴記者,老豆瓣用戶在看待豆瓣評分時,都會通過數據化圖形“去水分”,“豆瓣評分會顯示1星-5星及評價比例,這個數據具體呈現方式是豎狀圖,可以根據豆瓣同類影片的評分規律來判斷一部作品是否存在水分,比如豆瓣得分7分以上的電影,5星評價通常為20%,如果同等評分的某部作品5星評價達到35%以上,大概率存在水分。如果1星評價和5星評價明顯多於其他選項,大概率也是存在水分的。”

  豆瓣産品定位走向大眾化

  升級後內容被指“微博化”

  在很多人的心中,豆瓣是文藝青年的自留地,大家在這個歲月靜好的平臺上聊愛好,聊生活,聊藝術。但隨著用戶規模的下沉與擴張,豆瓣已經完成了“破圈”。

  “豆瓣評分反映的是文藝青年的喜好嗎?”阿北曾在2015年就給出答案,早已經不是了。“早些年可能是的,因為來打分的人裏文藝類的比例高些。但是現在每個月有一億上下的人會到豆瓣評分,我不覺得文藝青年的勢力變這麼大了。基本能確定現在豆瓣評分反映了大眾觀點。只是這個‘大眾’更集中在一二線城市裏,和豆瓣用戶扎堆的地方一致。”

  截止2020年12月份,豆瓣公佈的註冊用戶達到2.2億,在近年來新老用戶的衝突中,豆瓣的産品定位不斷走向大眾化。

  2021年1月25日,豆瓣App迭代更新至7.0版本,這距離其2018年8月份發佈的豆瓣6.0版本,已經過去了近2年半時間。

  與舊版“豆瓣App:書影音世界”強調個人記錄功能不一樣,這次更新豆瓣産品將視線轉移到了社區。豆瓣的“社區化”主要體現在話題廣場、豆瓣小組等方面。

  豆瓣小組是豆瓣特立獨行的文化存在。在豆瓣上,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小組,比如有30萬用戶在“豆瓣勸分小組”勸人分手,有85萬人在“掀起你的內幕來”揭露各行業的內幕,有69萬用戶在“豆瓣鵝組”分享娛樂圈八卦和生活態度,有近12萬人在“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分享高學歷背後的不如意的生活瑣事。

  “事實上,豆瓣開始逐漸‘微博化’,大多熱門話題圍繞著明星,粉絲們有組織的進行控評,一旦有不同的聲音立刻會被口水淹沒,流言、髒話不絕於耳。”上述資深豆瓣用戶告訴記者,自己已經很少在豆瓣小組發言了,因為怕挨罵。“微博上很多觀點都搬運自豆瓣,甚至很多娛樂公眾號的觀點也搬自豆瓣,豆瓣已經全面進入‘微博化’時代。”

  2月13日,愛奇藝起訴北京豆網科技有限公司(豆瓣網關聯方)名譽權糾紛一案在北京立案,愛奇藝方面稱,三名用戶在豆瓣網平臺發佈不實資訊,詆毀愛奇藝,其中一名用戶甚至以“愛奇藝《奇妙的食光》十幾名男性員工打人、也打女粉絲”為題,發佈虛假的內容。愛奇藝方面表示,在發現不實內容後,原告積極與被告進行溝通,要求被告停止侵權、刪除涉案文章、為原告恢復名譽、澄清事實;但是,對於原告的合理訴求,被告拒不執行,持續放任侵權行為不斷蔓延,嚴重損害原告的名譽,給節目的聲譽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嚴重損害原告的合法權益。

  豆瓣方面就此事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此案已出一審判決,據説愛奇藝已上訴。因判決尚未生效,豆瓣“暫不予置評,相信法院會依法公正審理”。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