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60年:民進黨對抗政策行至調整臨界點

時間:2009-06-19 08:1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六月十八日電 題:誰在催促民進黨?

  中新社記者 劉舒淩

  民進黨籍高雄市市長陳菊今年五月突破禁忌,率世運觀光行銷團參訪京、滬。“檢討過去有關兩岸關係僵硬政策”的要求在民進黨內頓成焦點。多位黨內人士借機再次提出“必須承認,臺灣與大陸的交往已無可回避”。

  “面對大陸”,這是長期被民進黨刻意忽視或回避的老問題。

  早在二十餘年前,民進黨代表性人士就與大陸方面有過接觸、交流。前年十月,前全國臺聯會長林麗韞在中共十七大媒體採訪會上透露,一九八四年出席美國洛杉磯奧運會,她曾與彭明敏、黃信介、許信良等溝通兩岸問題。這段講話證實,民進黨組黨前,大陸方面就展開與該黨人士的接觸。

  在此前的一九八一年,全國臺聯成立,開始在兩岸交流合作上擔當重要角色。全國臺聯聯絡部部長楊毅周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訪問説,一開始全國臺聯無法與臺灣島內直接聯繫,就組團到海外,與海外的臺灣鄉親溝通接觸。

  楊毅周説:“當前的兩岸關係是從一九四九年開始的”。在國共內戰和全球冷戰的雙重對立對抗格局中,兩岸近三十年裏音訊難通,來往幾近斷絕;雖然大陸方面一九七九年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告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統一問題、鼓勵兩岸同胞交流交往,但是,“當時兩岸嚴重對立對抗的結構完全制約著兩岸同胞交流的步伐,使之遲遲無法起步”。

  林麗韞在前年那場記者會中向記者表示:“我當時是全國臺聯的會長,彭明敏當時和我們接觸還有所不便,他被説成‘臺獨精神領袖’,我也了解,我和彭明敏在美國見過兩次。”

  林麗韞還透露,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她曾在北京接待呂秀蓮,在北京飯店交流男女平等話題。今年全國“兩會”,政協委員蔡國斌就呂秀蓮以“午報社長”身份訪問大陸的議題建議:與臺灣泛綠人士接觸,應是愈深入愈好,讓雙方的溝通渠道暢通。

  大陸方面與民進黨人士二十餘年前早有接觸。但是,民進黨長期限制兩岸經貿往來甚至造成臺海危機,多年來卻不願檢討、反思其大陸政策。

  一九七九年到二00八年,大陸改革開放、經濟崛起,兩岸進入一個“和平開放階段”,它是“臺灣同胞重新認識大陸的過程”;楊毅周説,這期間,兩岸經濟發展的速度出現倒置現象。

  楊毅周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參與兩岸同胞交流工作。他説,兩岸交流開始時,臺灣較早富裕起來,稱為“臺灣錢淹腳目”,大陸改革開放一切還在起步階段,有些臺胞因此覺得臺灣比大陸什麼都要好。

  “但三十年過去了,大陸迅速發展起來,臺灣的發展反而滯後”。資料顯示,三十年來兩岸貿易發展的突出特徵是臺灣對大陸出口多,自大陸進口少;近年,大陸更成為臺灣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的出口市場和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

  全球區域一體化發展漸成趨勢,越來越多臺灣同胞因工作、學習、生活關係來到大陸居留。“大三通”的逐步完成構建了兩岸共同發展的基礎。尤其二00八年以來,金融風暴吹襲全球,兩岸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經濟聯繫成為抵禦危機的重要依靠。

  海基會二00六年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受訪者有家人在大陸投資、工作或居住者佔百分之十五,受訪者本人或家人曾在大陸居住累計超過三個月者佔到了百分之十七。

  臺灣民眾對於兩岸交往的看法發生改變。去年六月,臺灣“研考會”民調顯示,百分之六十七點二的民眾對兩會復談結果表示滿意,百分之五十四點五的民眾認為大陸對臺灣更加友善,百分之七十三點九的民眾同意兩會復談結果有助於兩岸的和平發展。

  新情境下的民意,要求民進黨面對大陸、提出策略正面處理兩岸關係。

  面對選舉壓力,民進黨地方縣市長、民意代表更急迫於謀求改變。五月十九日,高雄市政府曾以“新流感疫情”為由,發佈新聞《陳菊市長取消北京行》。前民進黨“立委”李文忠當時即表示,民進黨什麼時候把兩岸關係變成是一種禁忌,這是很荒唐的,大陸是臺灣最大貿易夥伴,民進黨怎麼會這麼沒有信心。好在幾經折騰,陳菊最終還是“登陸”了。臺灣媒體稱此為“破冰”。

  長期進行民進黨研究的學者徐博東近日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出,當前民進黨兩岸對抗政策與現實嚴重脫節,已經面臨著不得不調整的臨界點。

  他也指出,理性務實派的主張能不能佔上風成為民進黨內的主流,還需要觀察;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陳菊“破冰之旅”對於民進黨來説,畢竟邁出了可貴又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大步。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