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60年:兄弟外禦其侮 以仁智化解難題

時間:2009-06-18 08:2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六月十七日電 題:兩岸難題,化之以“仁”、破之以“智”

  中新社記者 徐長安

  儘管海峽兩岸一水相隔,但六十年的潮起潮落卻始終未能決絕兩岸互動旅途。一甲子春秋,這種互動或明或暗、有形無痕,“涓流雖寡,浸成江河”。

  “六十年才出現的良性互動局面,值得兩岸共同珍惜。”大陸臺灣問題研究領域的“南派泰斗”、七十九歲的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陳孔立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道出了兩岸六十年互動往來的曲折、反覆和“爝火雖微,卒能燎原”的歷程。

  “兄弟鬩于墻 外禦其侮”

  按照史家的敘述,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出現的兩岸對峙局面是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也是冷戰背景下兩大陣營對峙的一種特殊形式。當時的國共兩黨隔海布陣,海峽戰事一觸即發。

  一九五四和一九五八年,在毛澤東“一定要解放臺灣”思想主導下,解放軍先後兩次炮擊金門,前者打亂了美蔣《共同防禦條約》的步伐,後者瓦解了美國人企圖“劃峽而治”、分裂中國的企圖。而後形成的兩岸炮戰“逢單打、逢雙停”的戰術默契既使內戰延續成為事實,以杜“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圖我臺灣”之口之謀,又維持金門正常補給、保持其作為兩岸連結點的特殊效用,造就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觀,被學界視為“兄弟鬩于墻,外禦其侮”。

  “三不”鬆動 海峽從此天門開

  即使在海峽深鎖、鴻雁難返、金門炮火連天的情況下,臺灣島內濃濃的思鄉情緒也表露無遺。“有家愧我歸難得”、“何日歸老洞庭邊”,“此日神州真錦繡”、“幾回遙望幾徘徊”,“夢裏神遊長江水”、“萬里長城萬里長”……來自大江南北、身居寶島臺灣的遊子們,紛紛以詩詞、歌曲寄託思鄉情懷。等不及歸鄉而葬于臺北陽明山上的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生前“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的悲憫,成為此種情懷最集中的展現。

  兩岸隔絕,終非久計。那種以炮彈為語言的歷史在蔣介石和毛澤東身後出現了鬆動的可能。一九七九年元旦,大陸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結束了炮火硝煙的兩岸過招,首倡“通郵、通航、通商”之“三通”,為兩岸互動描繪出有形之路。一九八0年除夕,鄧小平接見旅美華人陳香梅,囑其帶話蔣經國,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一九八一年九月三十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代表大陸發表“葉九條”,敦促臺當局和平解決臺灣問題;一九八二年,廖承志致信蔣經國,“寥廓海天、不歸何待?”

  這些共同的努力終於動搖了蔣經國于一九七六年在國民黨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提出的“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三不”政策。一九八七年,蔣經國在其去世之前,當斷則斷,“依時順勢”、“善為抉擇”,開放臺灣民眾赴大陸探親,兩岸交流之門從此一發而不可收。

  “臺獨”作梗 兩岸互動生變數

  隨之而來的事務性問題最終催生兩岸在一九九一年前後成立海基會、海協會,成為官方“白手套”,受權商談兩岸事務性問題。一九九二年,兩會在商談中達成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奠定了日後兩岸商談的政治基礎。次年四月,汪辜二老在新加坡海皇大廈舉行會談,舉世矚目。

  但歷史總是曲折的。一九九九年,在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到訪大陸後,規劃中的汪道涵回訪台灣卻因李登輝拋出“兩國論”而取消。二000年上臺的陳水扁,將“臺獨”奉若圭臬,拋出“一邊一國論”,又是廢除“國統會”、“國統綱領”,又是叫囂“入聯公投”,妄圖推動“法理臺獨”,兩岸關係因此波瀾不斷,兩岸互動之路更現“中道崩殂”之虞。即使在“聽其言、觀其行”的初期,大陸與陳水扁也沒有什麼互動可言,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徹底看穿其“臺獨”真面目,而陳水扁的行徑也遭到包括島內同胞在內的海內外中華兒女的集體唾棄。

  和平發展 海峽有路不絕塵

  歷史也總是曲折向前的。在面臨“臺獨”重大挑戰之際,兩岸中華兒女以民族大義和民族根本利益為重,聯手遏“獨”、反“獨”,挫敗了“臺獨”分裂圖謀。二00五年,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的連戰應邀率團訪大陸,“胡連會”發表“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掀開了兩黨關係史上新的一頁,對臺海局勢和兩岸關係發展産生了重大影響。親民黨、新黨相繼組團訪大陸。兩岸政黨交流熱絡,開啟了兩岸關係一片新天。

  物換星移,二00八年,馬英九贏得選戰,國民黨重新掌權,兩岸關係出現積極變化。是年六月,暌違九年之久的兩會協商在北京重開。時至今日,兩會已分別在北京、臺北和南京三次商談,簽署九協議、達成一共識,三十載光陰,“三通”夢終成真,兩岸關係實現重大轉折。

  “經歷曲折、反覆,現在好不容易走上兩岸良性互動的道路,彼此應該用善意互相回應。”對於當前的兩岸良性互動局面,陳孔立説,“雙方都要十分珍惜”,“要能夠照顧到對方的處境與感受,為建立互信提供必要的條件”。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陳孔立建言,“在廣泛交流的基礎上,要逐步朝向深層次發展”。他説,兩岸間存在一些固有的分歧,良性互動之後,也可能産生新的矛盾與分歧。有矛盾,有分歧是必然的,並不可怕。暫時擱置爭議是必要的,但“擱置”之後,爭議不會自然消失。難題終須化解、破解,化之以“仁”、破之以“智”。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