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兩岸關係60年鮮為人知的內幕故事:一字值千金

時間:2009-06-17 08:20   來源:中新網
  中新社北京六月十六日電 題:高層決策“秘辛”多

  中新社記者 董會峰

  一甲子以來,大陸對臺政策一脈相承,歷經三次重大調整。而在中南海決策、兩岸交往的過程中,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內幕故事。

  毛澤東:金門炮戰是“文打”

  即便在炮聲隆隆的年代,歷經三次臺海軍事危機,北京致力於兩岸和平統一的努力,也一直未停過。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萬隆會議為標誌,毛澤東、周恩來的“和平解放臺灣”主張出爐,取代“武力解放臺灣”,並漸成“一綱四目”。此為大陸對臺政策的第一次重大調整。

  史料表明,一九五八年的那場炮戰是毛澤東主導的。

  是年八月十七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開擴大會議,毛澤東“拍板”炮打金門。八月二十三日,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萬炮齊發,舉世震驚。

  金門炮戰,“一石多鳥”,“打蔣”的同時,意在“擊美”,粉碎美國支援“劃峽而治”、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並聲援中東。毛澤東在見外賓時曾説:“金門炮戰,這是真打,但是基本上是文打。”

  暢銷書《目擊臺海風雲》作者、多次採訪金門炮戰指揮員的李立對中新社記者説,金門炮戰半打半停,時打時停,“打而不登,封而不死”,並持續至一九七九年元旦,成為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觀。以炮彈為特殊對話語言,兩岸領導人用一種默契維護了一中。

  鄧小平:一個“更”字值千金

  “文革”結束,百廢待興。一九七九年始,在鄧小平主導下,逐漸形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此為大陸對臺政策的第二次重大調整。

  數次專訪原中共中央臺辦主任楊斯德的李立説,一九七九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連續幾年,在鄧小平、鄧穎超等人的倡導下,大陸對臺工作異常活躍。

  楊斯德披露,《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後,針對文中的“我們寄希望於一千七百萬台灣人民,也寄希望於臺灣當局”,有不少臺胞提議應把重點放在臺灣人民身上。鄧小平聽後,即建議增加一個“更”,即更寄希望於臺灣人民。楊感慨:“更”替代“也”,含義大不同,“一字值千金啊!”

  一九八七年九月,臺灣《自立晚報》記者李永得、徐璐輾轉赴大陸,進行了兩岸分隔三十八年後的第一次新聞採訪。楊斯德透露,李、徐來訪,大陸“網開一面”、快速放行,也是鄧小平最後拍的板。

  江澤民:三見沈君山三次長談

  一九九五年一月三十日,江澤民在北京發表《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新春講話”,提出對臺八項主張。此為大陸對臺政策的豐富和發展。“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兩岸領導人不能“老死不相往來”等感性表述,引發臺灣島內及海外熱議。

  而在此前,一九九0年十二月至一九九二年元月間,江澤民在中南海、釣魚臺賓館三次會見新竹清華大學校長沈君山,三次進行長談,其了解臺情、聽取意見之心,于斯可見。

  楊斯德透露,上世紀九十年代,除了海協、海基兩會成立並實現歷史性的“汪辜會談”,兩岸之間一度建立直接溝通、外人鮮知的某種管道——直至一九九五年李登輝“高調”訪美,引發新的臺海軍事危機。

  胡錦濤:親送連戰出釣魚臺東門

  二00三年以來,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發表多個“胡四點”、兩個“胡六點”,形成一套完整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論述。此為大陸對臺政策的第三次重大調整。

  二00八年四月二十九日,胡錦濤在北京釣魚臺賓館再次會見連戰。夜宴畢,胡陪同連戰夫婦在園林漫步,兩人走在一行的最前面,邊走邊談。

  臺灣《中國時報》資深記者王銘義對中新社記者説:“我很好奇,胡錦濤送連戰自十八號樓至釣魚臺東門的這段路上,到底談了什麼。後來,連戰在接受我的專訪時,披露了兩人當時的談話。”

  在那次漫步中,胡錦濤對連戰説:“我們做的事(指二00五年四月二十九日兩人的歷史性會晤)是正確的,當時排除萬難達成兩岸和平發展的五項共同願景,你我都有責任共同推動。這不是為個人,而是為了兩岸後代子孫啊!”

  二00九年五月二十六日,同在釣魚臺,胡錦濤在宴請率團來訪的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時,特別安排生日蛋糕慶祝吳伯雄的農曆生日,令吳“非常意外,感到相當溫馨”。

  正在撰寫《臺海風雲六十年》新書稿、現為北京聯合大學臺研院副教授的李立説,胡錦濤倡導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以前比,是一大創新。歷經反“臺獨”促和平的艱苦努力,兩岸安然度過因“臺獨”分裂活動造成的“高危期”,並於去年實現歷史性轉折,展現臺海和平發展、更上層樓的美好前景。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