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馬會”再現“什麼都能談”的智慧

時間:2015-11-07 08:40   來源:台灣網

  “習馬會”成行之前,最敏感的話題莫過於雙方的稱呼了。馬英九不再是中國國民黨主席,當然不能以兩黨領袖的身份見面,更何況,這樣的身份已不足以樹立“里程碑”。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強調,此次會面雙方以兩岸領導人的身份和名義舉行、見面時互稱“先生”,是經雙方商定的。這是在兩岸政治分歧尚未徹底解決的情況下根據“一個中國”原則作出的務實安排,體現了擱置爭議、相互尊重的精神。

  自1993年“汪辜會談”以來,兩岸高層會面不斷提高層級,直至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建立了常態化溝通機制,卻始終沒能突破“最後一道防線”,其原因就在於兩岸領導人以何種身份和名義見面。臺灣曾一直希望以“總統”的身份見面,大陸當然不能同意,因為涉及到兩岸關係的性質這一根本問題,不可馬虎。如今,“習馬會”從不可能變成可能,最為關鍵的,就是再次把中國人的政治智慧發揮到了淋漓盡致。

  有媒體歡呼:我們要為中國人的政治智慧叫好。筆者則不禁想起了國臺辦發言人經常提及的一句話——“只要堅持一個中國,兩岸之間什麼都可以談”。這句話本身,就是一種超凡政治智慧的體現。

  “習馬會”得以成行,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向外界昭示了“一個中國”這項原則在兩岸一切交流交往中的不可替代與根基性。只要對方承認這一基礎,大陸就可以與其談一切事情,就可以為這些事情做出妥善的安排。即使是曾經的“臺獨”分子,只要他肯放棄“臺獨”,只要他願意認同“一個中國”,大陸也可以跟他談。只可惜,在“習馬會”消息曝出的一瞬間,島內這些政治勢力的第一反應,仍然是逆流而上,採用抵制的言行來攻擊,力圖誤導民意、混淆是非,這與“習馬”的智慧比起來,真是不知如何形容。

  馬英九執政臺灣的7年多,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了海協、海基兩會制度性協商,迄今一共舉行11次會談,簽署23項協議,共同營造了65年來最佳的兩岸關係,也更加有力地證明了和平發展是兩岸間特別是臺灣的雨露與陽光,任何違背主流民意與歷史潮流的言行,都是“沒頭腦”的表現。

  針對民進黨2016參選人、也是該黨主席的蔡英文對“習馬會”發表的言論,馬當局發言人陳以信表示,“習馬會”前後已經努力2年,絕不是蔡英文所言突兀之舉,蔡不應該為了選舉考慮,把兩岸議題當成政治操作。陳以信並指出,蔡英文擔任陳水扁當局的“陸委會主委”時也曾嘗試推動“扁江會”、“扁胡會”,甚至還想邀請大陸領導人到金門喝茶;2005年民進黨秘書長吳釗燮擔任陸委會主委時也曾向“立法院”表示:“兩岸領導人會面是推動兩岸永久和平的必經步驟”,為何民進黨今天説法卻有雙重標準?

  民進黨為何會雙重標準?大概是吃不到葡萄就説葡萄酸吧?畢竟,這顆香甜的“葡萄”,必須有“一個中國”原則來打基礎。還是那句老話,只要堅持“一個中國”,兩岸之間什麼都可以談;否則,一切免談!(台灣網網友:王沉)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