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宋清輝:中國在博鰲同世界分享改革發展機遇

2018-04-10 08:52: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于22日至25日在中國海南省博鰲鎮召開。來自全球各地的中外政要、學者和工商界人士等數千人,再一次聚首亞洲博鰲特色小鎮,一起探討亞洲新未來。本屆年會共舉行90多場正式討論,議題幾乎全涵蓋:包括創業創新、網際網路+、重大事件、宏觀經濟、行業熱點等六大方向。

  2016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的主題“亞洲新未來:新活力與新願景”,從今年年會主題可以看出,12個字裏有3個“新”字,足見亞洲各國對未來經濟的樂觀態度,同時也透露出對亞洲全面深化改革、尋找新增長點的決心。未來,再加上中國政府提出的“新經濟”與供給側改革形成合力,有望驅動全球經濟持續增長。

  通過仔細梳理博鰲亞洲論壇歷年年會主題,我們不難發現,從2002年的論壇年會主題“新世紀、新挑戰、新亞洲:亞洲經濟合作與發展”算起,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已經連續5年在探討亞洲的新角色、新機遇等宏觀議題。特別是自2014年來,在世界經濟充滿深刻變化的大環境下,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連續3年以“亞洲新未來”為年會主題關鍵詞,為亞洲未來發展探路。

  十五年以來,博鰲亞洲論壇見證了亞洲地區的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和經濟的迅速崛起。據清暉智庫數據統計,亞洲經濟現如今已佔到全世界經濟的比例接近50%,且在未來5年將貢獻全球經濟成長的或超過2/3,很顯然,亞洲地區已成為世界經濟的“新引擎”。

  在全球經濟發生深刻變化的大環境下,亞洲面臨的發展的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發展模式和理念面臨著嚴峻考驗。未來亞洲的發展方向在哪?下一步又該如何改革?這些議題為全球市場所密切關注。

  整體來看,亞洲經濟具有明顯的複雜性和多樣性特徵。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有韓國、日本、印度、中國等,因為它們的發展階段和方式差異較大,所以面臨的挑戰迥異。在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大環境下,亞洲國家要破解發展難題,就必須內外合作,現在早已不是單打獨鬥的年代了。

  從本質上講,亞洲經濟的複雜多樣性,既是亞洲經濟合作的新機遇,也是亞洲經濟一體化的“短板”,而亞洲各國合作共贏是亞洲經濟走出經濟陰霾、補上相應短板的重要外部保證。

  亞洲經濟社會的不同領域發展呈現“長短板”現象在所難免,但不能任其發展。例如當前中國經濟所面臨的短板重點體現在産業經濟方面,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環境建設等領域。過去中國在産業等領域留下了很多欠賬,一些短板亟須補齊,否則容易給未來的中國經濟發展留下隱患。

  就中國而言,補短板實際上就是“清障礙”,更進一步則意味著“強根基”,重在不斷地擴大有效供給。無論是處置“僵屍企業”、降低企業成本、化解房地産庫存、提升有效供給,還是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解決的根本辦法都得依靠改革創新。比如,降低中國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減輕稅費負擔、降低資金成本,必須減少行政審批,改革財稅、金融體制。擴大有效投資補短板,必須改革財稅、金融、投融資體制,才能解決“錢從哪來,投到哪去”的問題。

  同時要看到,完成這些重點任務,本質上就是一次重大的創新實踐,只有進行頂層設計創新、體制機制創新,不失時機地進行技術創新,才可能有效推動這次重大的結構性改革。

  就亞洲而言,基礎建設“短板”在制約著亞洲發展,甚至對於包括亞洲各國在內的世界上的很多國家來説,薄弱的基礎設施短板都會影響其GDP增長和拖累經濟增長,這個現象在東南亞、東亞和印度特別明顯。除了新加坡、中國香港外,亞洲在基礎設施品質方面的全球排名非常滯後。

  當前,我們要意識到,亞洲這顆“明珠”作為世界經濟增長引擎的重要地位沒有任何改變,它內部還蘊含著巨大的結構性改革能量,亞洲各國完全可以通過改革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活力,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一年後,當我們再次聚首博鰲,回望2016年2000多位亞洲政商學界領袖在亞洲博鰲進行的這一番思想大碰撞的時候,亞洲之星或在世界舞臺冉冉上升。(宋清輝 經濟學家、博鰲亞洲論壇官方新媒體平臺“博鰲通”智庫專家)

[責任編輯:王鑫]